“十一五”期间江苏省水泥工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水泥产量从5,136万吨增长到9,579万吨,平均增长速度15.80%,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落后水泥生产工艺不断被淘汰,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发展迅速。但是,随着国家宏观调控的实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开始回落,水泥需求下降,价格走低。受市场价格下跌和成本上升“两头挤压”的影响,企业利润空间锐减,竞争日益加剧,水泥市场竞争格局开始出现变化。
苏南地区是江苏省经济最发达地区,地处长江三角洲核心区域。南京、无锡、常州、苏州、镇江5市水泥需求量占全省62%,是全省的核心市场区域。近两年,在淘汰立窑水泥生产能力方面,虽然江苏省未出台硬性的淘汰政策,但苏南地区大部分水泥企业认识早、处理的比较及时和理性,效果也较好。目前,除南京和镇江还有一部分立窑企业在生产,其它市的大部分立窑企业已完成了转向或即将转向,这为新型干法水泥的发展腾出了市场。同时,我们也看到本省和周边新型干法水泥企业间开始加大了对苏南市场的争夺力度,各自进行战略布局调整,力图保住在苏南的市场份额。海螺集团更是雄心勃勃,投入巨资在安徽、江苏进行全方位布线,试图主控苏南市场。未来苏南水泥市场竞争格局将如何演变,开始引起业界人士的广泛关注。
苏南地区水泥产销状况
江苏省2006年水泥产量10,880.77万吨,经济发达的苏南地区6,342.82万吨,占全省的58.29%,其中3个地区超过1,000.00万吨。
从消费量数据可以看出:江苏省本地的销售量占85%,其他是出口和运往外埠,主要是上海,部分销往闽、浙沿海地区。南京、无锡产、需基本平衡,但受安徽、浙江(主要是环太湖流域)等省外地水泥的进入,水泥市场仍呈供大于求的局面;常州和镇江供大于求;苏州地区水泥缺口量大。
周边地区对苏南水泥市场的影响
由于苏南地区处于长三角核心位置,经济发达,水泥需求量大且集中,交通运输网络顺畅,公路、水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运输非常便捷。
西面安徽、江西和湖北的水泥、熟料沿长江而下,从发展趋势来看,供应江苏的比例会越来越大,因为具有生产、运输成本的优势;
北面苏北和山东鲁南地区的水泥、熟料通过运河流入。前几年,这是长三角最主要的供应渠道,在“十五”期间由于苏南本地企业的发展以及海螺在江苏地区的全面布局,使两地差价缩小,阻止了水泥大量南下的通道。只要价格上涨,北部地区流入量会源源不断。
南面浙江的湖州和嘉兴紧邻苏南地区,2006年水泥产量分别达到1,613和1,241万吨,由于浙江地区近两年水泥产能严重过剩,价格走低,只要价格杠杆有所倾斜,精明的浙江人马上就会北上。反之,江苏的水泥也会南下。
东面长江口岸是水泥、熟料的出海口,2006年通过长江口岸出口近2,000万吨。随着2007年7月1日起水泥出口退税的取消,势必会影响出口量。出口量的萎缩,实际上又可看成出口量的回流,会一定程度造成市场的压力。
受周边地区水泥进入的影响,苏南水泥市场面临巨大的市场压力。
今年年初苏南地区的水泥价格在220~240元/吨,面对低迷的市场,地区的龙头企业协调开展自律,5月份价格上调到270~290元/吨。但价格的上涨立刻波及到周边地区,山东、浙江的水泥即可以利用苏南地区优越的运输条件,以最快的速度、最低的市场价格涌入。最新市场价格数据显示,该地区的价格又回到了年初的水平。可以看出运输条件的便捷与否,对市场有巨大的影响,运输距离和市场价格是进入市场的门槛,市场价格走低,半径范围缩小;市场价格走高,半径范围扩大,周边地区水泥进入,价格再度走低。这是造成目前企业间竞争的最主要原因。要想解决这一症结,只有扩大市场区域范围。因此,今年大集团连片跨区域的市场整合序幕紧锣密鼓的拉开。
海螺集团江苏市场战略布局
海螺集团首先在我国经济最活跃的地区长三角起步,并得到迅速发展,海螺集团“十一五”发展规划中指出:“十一五”期间强化海螺水泥在华东、华南的控制地位;将在江苏形成熟料产能450万吨,水泥3,250万吨,约占市场需求的25%。并表示海螺集团可以选择一些区域位置好、资源有保障、资产质量较好的目标企业,通过收购股权、资产等多种方式,实施并购重组,进一步扩大海螺水泥在江苏省市场份额和控制力。
海螺发展有几大优势,首先是具有无法复制、得天独厚的先天条件:丰富、优质的矿山资源;四季畅通的长江航运水道;紧邻国内最大、最集中的水泥消费市场(运输辐射半径内)。有了这些优势,在以领头人郭文叁的团队领导下,审时度势,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发挥集团规模优势、充分利用资本市场融资渠道,在“十五”期间以滚雪球的方式迅速发展,让人从怀疑、看不懂、看不透,到刮目相看,再到举世公认,直至形成水泥行业内流行的一句话—— “世界水泥看中国,中国水泥看海螺”。
从图表中可以看出海螺在江苏是依据市场、运输条件进行全面布局:
• 太仓水泥供应上海、苏州;
• 泰州杨湾、张家港、扬州、海门面向出口市场;
• 淮安通过陆路、水路销往淮安、宿迁、连云港等地;
• 南京、盐城、南通供应周边地区。
安徽海螺原计划利用扬州和泰州的水路运输优势,建立物流中心,实施水泥出口战略,在扬州江都新建600万吨/年、泰州杨湾扩建 300万吨/年,形成共计1,200万吨/年粉磨能力。由于出口退税政策的取消,很可能会改变其计划。
面对海螺强势扩张压力,本地企业也不示弱,采取扩张规模是最有效的办法,下表的数据显示:溧阳金峰水泥横刀立马,敢于叫板,再建3条5000 t/d生产线,中材天山前期受资金困绕,孤军作战,力不从心,曾有放弃念头。随着近年中材集团在国内、国际地位的提升,长三角市场的地位必须加强,据悉,天山溧阳二线已准备开工,与溧阳汉生联合投资在南京溧水晶桥新建两条5000 t/d生产线也在着手准备。台湾企业嘉新京阳和台泥牵手后,京阳二线建设会被迅速提上日程,台湾老大台泥的触角迅速从华南捷径进入华东,向进入中国三甲的目标逼近。
上表数据表明,在“十一五”期间,苏南区域的大企业集团还将增加1,674万吨以上的熟料产能,地区的熟料产能将增加到4,914万吨。增加产能无疑增加了企业的博弈能力。
据不完全统计,到“十一五”末苏南地区熟料生产规模在100万吨以上的企业近20家,生产线有40条之多,区域内已经形成诸侯割据局面,市场竞争态势将愈演愈烈。
浙江现象对苏南市场的借鉴作用
江苏省近几年虽然市场相对比较稳定,但前面已分析到苏南地区将受到巨大的外部区域水泥进入压力。大规模兴建新型干法生产线,新增产能集中释放,落后产能不能及时淘汰,会加大市场压力,造成水泥价格走低,企业间恶性竞争,经济效益下降。浙江现象有可能在苏南市场重演。
最近网上报道:浙江省水泥协会上报省政府,要求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停止建设新型干法生产线。其根本原因,是由于前几年的产能过剩逐步释放,水泥市场难以承受这么大的压力。
浙江省的技术结构调整取得了巨大成绩,但另一方面,市场的供需关系被忽视了,严重的产能过剩使行业和企业利益受到巨大的损害,市场的正常秩序被破坏。从下表可以看出,浙江省水泥产量每年平均以10%的速度上涨,利润却背道而驰,2005年吨水泥利润仅1.18元。江苏省的利润相对较平稳。
对此,浙江省政府、协会、企业采取了大量措施:
先是几度召开价格协调会,虽然抑制了利润大幅下滑的颓势,但治表不治本;随后,又下重药,今年上半年两度亮“黄牌”,全省水泥企业限时停产;最近再度上书省政府,可见形势之严重。
面对苏南市场格局,业界人士的观点有所不同。
有人认为,对过热的投资要加以引导,要避免市场的恶性竞争,不要重演浙江现象。要知道,企业在搏弈的同时是否也杀伤了自己,造成两败俱伤,让第三方从中渔利。
但也有人认为,市场有自己的规律,不必要过多的操心,市场不是事先设计好的。市场就是供应方和需求方,不需要裁判员。市场有需求,供应方就会扩大生产规模满足供应;市场萎缩或供给过大,就会造成产能过剩。产能过剩必然导致竞争,促使企业技术创新、提升管理,落后者将会出局,从而形成新的市场平衡。
当然,政府制订政策,协会发布信息进行市场引导是十分必要的。市场会遵循其固有规律,周而复始。只不过是,市场中的博弈者——谁最能把握市场谁就会胜出。
对此,江苏省建材工业协会理事长聂长兰的看法是,水泥工业受到资源分布、运输条件、能源供给的直接影响,具有单位产品能源耗费多、运输成本高等特点。根据江苏省实际情况,需要实行内需为主的政策导向。控制对外出口,适度控制省外销售。
近几年浙江有一部分商人纷纷投资江苏水泥业,釆用租赁、承包、收购等多种形式进入了江苏水泥业,其比重也在扩大,促进了江苏水泥工业的发展。山东、安徽每年都有大量水泥进入江苏市场,以较低的价格占领江苏的部分市场,给省内水泥企业增加了压力,促使他们通过管理和技术来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
总体上讲,未来几年苏南水泥市场格局将发生重大变化,以海螺集团为首的大型企业,为争夺区域市场,会促使竞争加剧。海螺集团的大举进入,能否主控苏南市场;本地企业的分庭抗争,能否保住自己的市场份额。局势将如何演变,我们无法推测。
但最重要的一点是,一场恶性竞争中的胜者,未必能得到他真正想得到的东西,正所谓一将成名万骨枯。市场整合的前提是不破坏市场,当企业利益趋同时,可以采取联合方式来解决问题,避免相互间的消耗战,就像拉法基与香港瑞安一样。市场竞争虽然残酷,但也不至于非要拼得你死我活,非要将对手置于死地不可。欧美成熟市场,对企业被兼并看得很淡,南汽和上汽收购英国罗浮汽车,并没有在英国引起轩然大波,这一点很值得我们借鉴。
企业在苏南市场进行战略布局时,一定要考虑市场容量,建新线时,要尽量避开竞争对手,避免重复建设,必要时可以联合建线。一但一个地区形成高密度的重复建线的局面,就没有什么更好的办法解决产能过剩问题,除非炸掉部分生产线。总之,一定要防止浙江现象在苏南市场重演。
来源:数字水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