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云报道 面对行业内产能过剩、需求疲软的压力,华新水泥通过“产学研”合作,增强技术创新能力,提高节能降耗水平,加快企业绿色转型升级步伐。
金秋时节,当记者走进位于武汉光谷的华新水泥技术中心的时候,工程师董刚正聚精会神地盯着电脑屏幕。屏幕里正在实时呈现华新水泥远在四川都江堰的生产线运转情况。董工指着电脑屏幕告诉记者,他们从国外引进的水泥生产先进过程控制系统去年开始在当地投入运行。这个被他亲切称为“摇大师”“磨大师”二合一的系统,能有效地降低能耗、节省人力。董刚介绍,以前一条生产线要两到三个操作员,现在中控室基本上就是一个人了,同时还有效地降低了能耗。
人力节省了,能耗降低了,带来的是生产成本的缩减。不过,董刚说,目前掌握这个技术的只有国外几家公司,每年华新水泥还需要支付技术服务费来保障系统的运作。下一步,他们考虑通过和国内大学的合作来研发一款更适合自己的生产系统。
说起“产学研”合作,技术中心的另外一位工程师耿新民颇有心得。几年前,在瑞士出国留学期间,当地处理垃圾的技术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想,如果能将这种技术应用到自己的生产线上那该多好?回国后,他的想法立马得到了公司高层的重视。一个由华新水泥和武汉理工大学共同合作完成的水泥窑协同处理垃圾技术在去年试验成功。耿工说,这项技术通俗的理解就是把我们的生活垃圾当成燃料,现在约有十条生产线,大量应用这种焚烧垃圾技术,每天的处理量最大的是河南信阳,能达到700吨左右。
值得一提的是,水泥窑协同处理垃圾技术不仅仅能够处理生活垃圾,还能有效“消化”三峡大坝上的大量漂浮物。光去年7月一个月,这项技术消纳并无害化处置三峡漂浮物达35620立方米,创下了目前的最高记录,有力地支援了三峡库区航道和电站安全度汛,成为名副其实的“守护神”和“清道夫”。
华新水泥技术中心能效管理部经理李建伟透露,目前华新和高校的“产学研”合作已经日趋成熟,无论是深度和广度都有所突破。他说,可以预见,这种合作将助推企业的绿色生态化转型。同时他也希望政府能够搭建更好地平台实现多方的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