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行业“复合32.5“停产倒计时

来源: 来源: 中国建材报 发布时间:2014年02月21日

    32.5强度等级水泥,是否应该被淘汰,在水泥行业的争论已有时日。鼓励生产高标水泥,尽可能降低32.5强度等级水泥的产量,也早在水泥行业达成了初步共识。

    但是,究竟是将所有32.5水泥全部淘汰,还是某个品种率先淘汰,是分区域一步步淘汰,还是全国一刀切等等疑问,却始终没有形成统一的意见。

    去年10月15日,《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的指导意见》(后简称《指导意见》)公布,将复合32.5强度等级水泥明确列为即将淘汰的落后产能,是在政策的层面上给予水泥行业明确的答复。

    尽管,在《指导意见》的全部内容中,“淘汰32.5复合水泥”仅仅是其中一句话,却成为《指导意见》出台之后,行业内最为热议的焦点之一。

    今年1月中旬,工信部在南京召开的“化解水泥、平板玻璃行业产能过剩”的工作座谈会上,作为建材行业主管部门和化解水泥、平板玻璃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牵头部门,工信部原材料司着手制定的未来3年在化解产能过剩的主要目标和具体实施方案中,再次明确强调要尽快取消32.5复合水泥产品标准,原材料司副司长潘爱华在会上也明确表示:复合32.5强度水泥作为落后产能将被淘汰已成定局。

    在此前后,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完成了GB175《通用硅酸盐水泥》标准修订(征求意见稿),其中,不再出现关于“复合32.5强度等级水泥”的字眼,这意味着淘汰复合32.5强度水泥的工作已经进入具体操作阶段。

    可以说,这是水泥行业淘汰落后产能的征途中,将除新型干法窑外的落后生产线在全国范围内大力度淘汰之后,由国家层面下达的对水泥落后产品全面淘汰的明确指令,势必会掀起又一轮全国范围内落后产能淘汰的热浪。

    从落后生产线到落后产品

    淘汰范畴升级

    水泥行业的产能过剩,随着时代进步和行业发展,也形成了一条逐步升级的曲线和历史脉络。

    上世纪70年代开始,全国范围内淘汰立窑等落后生产线,曾是行业人心中最直接也最单一的“落后产能”淘汰准则。

    2009年,国务院38号文下达之后,全国水泥立窑等落后生产线的淘汰力度取得了显著成果。到今天,虽然还不能说全国范围内所有落后生产线已全部被消灭,但可以确定的是,立窑等落后生产线的淘汰工作,已经进入收尾阶段。

    因此有专家说,目前水泥产能过剩的根本原因,已经不再是立窑等落后生产线所造成的后果。

    如今,在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为同一个生产平台上的水泥行业,产能过剩的原因和症结,已经变得日趋复杂,其化解的手段和渠道,也需要多方面全方位展开。

    对水泥低标号产品的控制和收缩,将复合32.5强度水泥作为新一轮全方位淘汰的落后产能,即是对这个行业课题的一次解答。

    从落后生产线的淘汰,到落后产品的淘汰,是一条顺天应时的历史脉络。

    如果说淘汰落后生产线,不仅仅有效遏制了上一个历史阶段产能过剩的局面,还使中国水泥行业通过对生产设备的改造而与世界巅峰比肩,那么,淘汰落后产品,则不仅仅是化解当下产能过剩的有力杀手锏,同时,有可能带动水泥行业生产技术与创新能力的再度升级,为传统建材的绿色化转型起到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
   
    淘汰复合32.5强度水泥的N种原因

    淘汰复合32.5强度水泥,并不是全部的32.5强度水泥都将被淘汰。其中,还有矿渣水泥、粉煤灰水泥和火山灰水泥没有被列位淘汰的范畴,但已经被列入限制的范畴。

    其主要原因是,这些32.5强度水泥在产品配比上,的确具有强于高标号水泥的消纳工业废渣的作用,在水泥技术尚未升级到工业废渣可以更广泛应用于高标号水泥及其他建材产业的时候,其他32.5强度水泥依旧有其存在的历史意义。

    这次复合32.5强度水泥将被作为落后产能淘汰的政策出台后,部分水泥行业人士心存的疑义之一便是:复合32.5强度水泥也同样具备消纳多种工业废渣的作用,为什么要被淘汰?

    原因是多方面的,且层层关联。

    产量失控 市场价格战频起的祸源

    据相关资料记载,目前我国复合32.5强度水泥的产量,已经占到了水泥总产量的60%以上,这已经是目前水泥产能过剩不可忽视的症结所在。

    同等数量的熟料产能,也正因为复合32.5强度水泥的高掺杂比,会造成持续庞大的水泥产能,按这样的比例继续大规模生产,产能过剩的加剧将无法控制。

    有专家算过一笔账,如果按复合32.5强度水泥60%的占比情况看,全国有30亿吨的水泥总产量,其中就有18亿吨复合32.5强度水泥。将这些产能全部转化为高标水泥,则可转化为14.6亿吨高标水泥,那么,全国水泥总产能将缩减3.4亿吨,占比约11%。

    几年来,水泥市场价格的持续低迷,与低标号水泥的产量剧增有直接关系,而各地的小粉磨站有增无减,大多是在低标号水泥的高掺杂比上做文章。为了抢占市场份额,不惜质量降低成本,同时还能享受到综合利用退税政策,让水泥市场恶性价格战此消彼长。

    小粉磨站横行 “拉黑”产品质量

    低价竞争的结果,一定会以牺牲质量为代价。复合32.5强度水泥的质量关难过,这是存在于水泥行业多年难于解决,且愈演愈烈的绝症。

    复合32.5强度水泥所具有的高混合材掺杂比的特点,从发展初期倘若能够规范操作与经营,或许并不会成为导致水泥产能过剩、质量下滑的罪魁祸首。

    但是,复合32.5强度水泥所掺入的众多混合材,从国家标准的制定和实施上,始终存在着繁复、混乱而难于执行。在没有严格国家标准的监督下,复合32.5强度水泥“被利用”的结果就是,催生出数量庞大、没有技术含量和道德规范的小粉磨站。

    这些小粉磨站生产出来的复合32.5强度水泥加剧了质量的低劣和市场的混乱,如此恶性循环,使得复合32.5强度水泥的产品质量已出现失控状态,对中国建筑与基建建设,都存在着巨大的安全隐患。

    一位水泥专家在几年前就鲜明表示:作为低标号水泥的复合32.5强度水泥,原本也可以被良好地生产和应用。由于小粉磨站的无序生产,以及为了降低成本毫无比例地掺杂混合材,这种水泥产品已经被彻底“带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