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十年发展 成绩斐然
十年风雨历程,中国复合材料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国复材”)在宋志平主席、曹江林总裁的引领下,紧紧围绕着中国建材的“三新战略”, 在新能源、新材料领域不断耕耘发展,企业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转型升级道路取得新突破,已成长为中国民用复合材料行业的领军企业。
——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10年来,中国复材抓住机遇、加快发展,营业收入由2006 年的3.69 亿元增长到2014 年的26.62 亿元,增长了6.21 倍;利润总额由0.35 亿元增长到2.31 亿元,增长了5.6 倍;累计实现利润总额20.44 亿元;资产总额由11.39 亿元增长到63.18 亿元,增长了4.55 倍。主营业务及产品生产能力现已位居行业领先,兆瓦级风力机叶片、碳纤维制品、玻璃钢管罐制品、碳芯电缆、新型塑胶铺地材料、大型复合材料船艇等产品在国内市场中占据重要地位。
—— 转型升级取得新突破。10 年来,公司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按照中国建材的战略部署,大力强化顶层设计,加强战略规划的宏观引领作用,产业发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单一制造到创新研发服务,市场布局全面合理。在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同时,公司努力加大对现有优势产品的深入研发,建立并发展面向客户的产品开发体系,加强生产过程质量管理控制,巩固和提升了公司在复合材料行业中的现有优势和领导地位。
——产业布局成效显著。公司全面推进“三新战略”,逐步成为在风力发电机叶片、玻璃钢管罐、碳纤维制品、新型塑胶铺地材料等我国民用复合材料行业的领导者。先后建成了连云港、沈阳、包头、酒泉、哈密、威宁6 个叶片生产基地,具备年产万只兆瓦级风力发电机叶片的能力,开发了1.25MW-6.0MW共计9 个系列40 多个品种的风机叶片。2006-2015 年,风机叶片折合成1.5 兆瓦后累计销售13334 套,累计配套装机两千万千瓦,连续多年国内市场占有率第一,产品累计出口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缠绕类产品在重点领域、重点工程屡获优质订单,成功地制作了世界上直径最大(DN25000) 的6000 立方米玻璃钢贮罐。建成了当今世界最先进,填补亚洲空白,并代表全球新型铺地材料发展方向的同透卷材塑胶地板生产线, 建成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块状地板生产线。培育了水处理成套工程项目和碳纤维、碳芯电缆等新的经济增长点。
——科技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公司秉承以集成创新为手段、企业创新团队建设和产学研合作双管齐下的研发思路,以市场为导向,不断攻克产业化核心关键技术。建立起国内首家室内风力机叶片全尺寸检测中心,在同行业内率先实现了ISO9001 质量体系、环境安全体系及职业健康体系三个体系并行运行的良好格局。中复连众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叶片设计和模具制造核心技术,2013 年成功入选“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中复神鹰成为国际上少数几家掌握碳纤维干喷湿纺生产技术的企业之一。截至2015 年底,公司共申请专利471 件,其中发明专利192 件;共授权302 件,其中发明专利48 件。
——企业管理水平显著提高。公司深入开展管理提升活动,以“五个提升”为抓手,解决企业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全面优化组织架构、管控体系、运行机制以及业务流程,管理制度化、标准化、规范化水平明显提升;推行全面预算管理,加强资金集中、税收筹划和应收账款催收,财务管理水平持续提高;加快法律风险防范体系建设,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初步形成;加强信息化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积极推进管理创新,全面推进做优做强,“八大工法”在所属公司得到广泛贯彻,中复连众被中国建材集团公司评为首批“六星企业”之一。
海外并购助力发展 把握历史机遇
2007年1月6日 中复连众收购德国noi公司
十年发展,硕果累累。在中国复材“三新战略”发展背后又有哪些故事呢?
在中复业务销售的业绩记录中,2005 年,中复销售的叶片是2套。而这2 套,还在中复连众的团队在德国边学习边制造的。10 年后,2015 年实现的当年销售套数是2130套。从2 到2130,这个几何级数的增长是如何实现的?
2005 年初,随着国家《可再生能源法》以及新能源入网定价方案等鼓励政策及法规的相继酝酿出台,以风力发电为代表的绿色新能源凸现出巨大的商机和发展空间。中复连众自2005 年8 月引进德国叶片工艺技术,多次派遣了多位技术骨干赴德国学习国外先进经验。通过克服重重困难,公司终于在2006 年4 月在连云港成功生产出我国首只1.5MW-37.5 米兆瓦级叶片,结束了我国长期以来兆瓦级叶片需要从国外进口的尴尬局面。
紧接着,2007 年1 月,中国复材按照中国建材“三新战略”统筹布局,收购了欧洲第二大风电设备厂商——NOI 公司, 成立了SINOI有限公司,主营风力发电机叶片的制造和销售,为欧洲主机商提供配套叶片。中国复材成功收购NOI 公司,是在国家“走出去”政策和中国建材“国际化”战略宏观背景下实施的重大战略举措,开创了中国本土企业收购国外风电设备公司的先河,打通了国内企业获取海外风电核心技术的通道。
尽管在2004 年,NOI 公司遇到财务困难申请破产保护,但这个品牌和其拥有的先进技术优势在全球依旧无可比拟。相比其他竞购的国际公司,NOI 高层对中国的收购者青睐有加, 因为2005 年7 月, 来自中国连云港的“学生”刚从德国NOI 引进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1.5兆瓦风电叶片制造技术,几个月后,便从引进到自主研发,攻克核心技术难关,生产出国内首只1.5 兆瓦风电叶片。
对于德国人抛来的求购橄榄枝,宋志平主席说了一句话“我们应该收购它”, 而曹江林总裁则是表态“股份公司全力支持”。
经过多番努力,国家商务部批准中国复材下属中复连众设立全资子公司SINOI,收购NOI 的有效资产。这是中国风电设备企业首次进行海外并购,也是当年建材行业罕有的一场跨国并购,更惊动了中德两国的媒体。德国当地媒体以“为我们带来好运的中国使者”为题,大篇幅报道了这次并购事件。
强化管理苦练 内功打造六星企业
在工业制造领域,“日本制造”是品质保证的代言词。而在中复连众的会议室,陈列着海外知名风电整机商——日本日立颁发的2014年度优秀供应商奖奖杯。中复连众是唯一一家获得此项殊荣的中国企业。其合作3 年来, 中复连众根据日立公司每年的体系审查结果推进相关改进工作,生产、质量、研发、工艺都采用定员、定岗负责,全力保证项目的顺利完成;结合日本风场现场运行状况,改进了原2MW 风机叶型,顺利为日立公司提供几十套优质叶片。成功开发制造出的新型2MW 叶型一次性顺利装机,目前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中。中复连众优秀的风机叶片产品质量,不仅为自身在海外的风电叶片行业赢得市场,同时也为日本客户在整机市场中增强了竞争力。
中复连众的产品品质得到日本客户的肯定,是源于企业认真贯彻中国建材集团的管理理念,通过管理整合,推行精益管理方法,堵漏洞、挖潜力、找资源;通过战略梳理,明确战略方向,实施产业结构调整,发挥自我特长和优势;进行营销整合,条块并举,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共抓;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在人力、财力和物力方面加大投入,制定和完善科技创新管理制度,调动全员创新的积极性,积极打造“业绩良好、管理精细、环保一流、品牌知名、先进简约、安全稳定”的“六星企业”。
自2005 年涉足风电叶片行业,短短几年间,中复连众快速发展成为位列全球前三、亚洲第一的兆瓦级风力发电机叶片制造商。产品也从创业之初的37.5 米、目前成品的62 米,到即将批量生产的75 米。每一次叶片长度的延伸,都意味着一次科技的跨越。
别看叶片价值在整套风电设备中仅占20%,但其研发需要多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每一次长度变化其实都是重新攻关,涉及空气动力学、材料学、结构力学、机械设计制造、测试技术等多个学科。创新道路上的不断摸索,让中复连众的团队拥有核心专利38 件。
市场越是困难,企业越要依靠技术突围。在市场最低迷的时候,75 米碳纤维叶片在中复连众低调下线。LZ6MW-75m 叶片是中复连众承担的“863 计划”项目课题——“国产碳纤维复合材料大型叶片关键技术”的重要研究成果,采用碳纤维和玻璃纤维两种结构设计,采用的真空灌注工艺避开了国内无法生产面密度碳纤维预浸料的难题,使国产碳纤维可以应用于碳纤维叶片的制造,单只叶片重量达到22.8 吨,与全玻璃纤维叶片相比,成本增加不超过15%,但重量降低了25%。
作为中国风力发电机叶片制造业的领军企业,中复连众在叶片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市场营销、售后服务等各方面加大发展力度,产品不仅在国内风电叶片市场占有大比例份额,同时,致力于走出去的方针,积极开拓海外市场。凭借优质的产品质量,在海外市场的影响力日益增强。截至目前,中复连众叶片已批量出口至巴西、英国、德国、捷克、土耳其、日本等近20 个国家,获得了客户们的一致好评。
混合发展攻坚克难 勇挑国家责任
碳纤维,被誉为21 世纪的新材料之王。它的直径只有头发丝十分之一,强度却是钢丝的4-5 倍。除了高强的抗拉能力之外,碳纤维产品还具有质量轻、无蠕变、耐疲劳性强、耐腐蚀性好等多重优异性能,可以实现对钢铁、铝合金等传统材料的替代。这些优异性能,使得碳纤维可以广泛运用到军事、航天等国家安全领域和高科技领域之中。由于碳纤维是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不可或缺的战略性新材料,在西方国家碳纤维出口已经达到与核武器技术相提并论的禁运等级。我国对碳纤维的专业化研究起步于20 世纪60 年代后期,一直发展缓慢,整体水平与发达国家相去甚远。
攻克碳纤维的产业化难题具有关乎国家利益的重大意义,而这个担子,中国复材毅然挑起。
2007 年10 月,按照中国建材的“三新战略”规划,中国复材与民营企业联手打造碳纤维产业化基地,与连云港鹰游纺机有限责任公司以及江苏奥神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三方合资成立了中复神鹰碳纤维有限公司,中国复材成为中复神鹰第一大股东。成立以来,中复神鹰通过对技术的集成创新,不断攻克工艺技术难关、突破关键技术瓶颈、优化千余个关键技术点和控制点,相继实现了千吨级湿法SYT35(T300级)、千吨级干喷湿纺SYT49(T700级)以及百吨级SYT55(T800 级)、SYM30 等碳纤维的规模化稳定生产,在产品规模和技术成熟度方面均是全国领先。
实验室的理论成果、大腈纶工程控制技术、化纤设备的制造经验是碳纤维产业化成功的三大要素。中复神鹰是央企、地方国企与民企联姻、用混合所有制推进产业发展的典型。“2007 年,中国建材集团之所以选择投资连云港的碳纤维,就是看中了连云港民企鹰游纺机强大的化纤设备制造经验。”宋志平在接受《经济日报》采访时表示,“装备现代化非常重要,从装备入手,大规模产业化才能实现。”
在技术攻关阶段,中复神鹰生产装备坚持自主创新和研发,研制了从聚合、纺丝到碳化的生产装备,通过持续改进,在此装备上生产出了中复神鹰乃至国内第一轴T700级和T800 级碳纤维。生产技术基本成熟后,为扩大生产规模并进一步提升产品品质,中复神鹰开始引进国外先进的生产装备,2014 年先后从德国和日本引进了碳化关键装备并成功投入生产,极大提升了T700 和T800 级碳纤维产品品质。同时,在该装备上开发出了快速高容量生产技术,大幅降低了生产成本和资源消耗,该技术在碳纤维行业处于领先地位。2015 年,中复神鹰SYT49-12K 产品通过国防科工局碳纤维技术成熟度7 级评审,7 级为目前国内产业化碳纤维技术达到的最高等级,并且中复神鹰是国内唯一一家实现千吨级T700-12K 碳纤维产业化技术达到7 级的企业。
凭借产品优异的性能和国内领先的生产规模,公司巩固传统市场的同时,积极开拓了多个新的应用领域,包括碳/ 碳复合材料在热场材料领域的应用,以及碳纤维复合芯电缆的逐步进口替代。中复神鹰下一步计划以T700、T800 级碳纤维为重点研究开发规模生产技术和工艺装备,建设2000 吨碳纤维生产线,力争2 年内达到年产碳纤维3000 吨规模,3-5 年内达到1 万吨产能规模,成为我国最大的碳纤维生产基地。
布局战略新兴产业 此处风景独好
中国复材引进战略投资者
中国建材已上市10 年,在这期间,中国复材也已发展成为大型国家级复合材料产业集团,产品线涉及建筑与环保、交通与能源、船艇及休闲类等各个领域。为什么中国复材能够迅速崛起,成为一个国内最有价值的复合材料品牌?这得益于中国建材上市带来的蓬勃生机,得益于集团迈上快速发展通道的马太效应,也得益于中国复材领导班子和全体员工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的战略清晰、勇于创新、追求卓越。
中国复材前瞻性的产业布局和快速精细的战略执行,使其始终走在市场前沿;中国复材持续的集成创新能力,使它在竞争中一直处于主动地位。中国复材依靠资本运营、联合重组和集成创新这三个轮子,使公司运营保持着健康稳定快速的发展,风电叶片、碳纤维产品、玻璃钢管罐、碳芯电缆、水处理、优质塑胶地板、船艇均始终处于市场的领军地位,步步为营,逐步主导复合材料市场潮流,占据了相当的市场份额。
在国家将新能源新材料提升到战略高度,将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将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之际,中国复材已坚定地站在了技术创新的风口。未来,中国复材将更加积极地布局战略新兴产业,这不仅是抢抓重大战略机遇和加快公司发展的迫切需要,更是中国企业破解资源约束、突破发展瓶颈, 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发展方式根本转变,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中国复材将在战略新兴产业中不断耕耘前行,推动着新能源新材料的行业进步,为中国复合材料行业的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