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多年前的1889年,近代中国“洋务运动”主将之一张之洞主政湖广。他秉持“以工为本”的理念,推出系列新政,拉开湖北近代工业的序幕。湖北开始成为中国产业中心。1894年6月,亚洲第一家完整的炼铁炼钢企业——汉阳铁厂正式出铁,比日本1901年创建的第一家钢厂——八幡制铁所早了7年。此后,在其基础上组建的汉冶萍公司是当时亚洲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以钢铁产业为依托,湖北逐渐形成了兵工、造船、纺织、建材等为支柱的近代工业体系,一时为国内外瞩目。
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在近代中国工业史上占据重要位置的湖北,被国家赋予建设南方工业基地的光荣使命。“一五”时期,根据交通便利、生产地接近原材料产地等条件进行生产力布局的原则,充分利用长江两岸铁矿铜矿的资源优势、江汉平原的农业优势、长江航运和京汉粤汉铁路运输的交通优势,中央政府设想把武汉建成以冶金、机械、纺织工业为主的南方工业基地,实现以“钢铁要过江”为标志的全国重工业布局转移。这个时期,国家把苏联援建的“156项”工程中的3项,即武汉钢铁公司一期工程、武汉重型机床厂和青山热电厂一期工程安排在武汉。在国家“一五”时期的总投资中,湖北占比达8.4%,位居全国第五;在完成的投资中,湖北占5%,位列全国第四。“三线建设”期间,湖北再次成为国家投资重点地区,工业建设的战场转移到鄂西、鄂西北广大地区,形成了以武汉为中心的鄂东钢铁工业基地、以十堰为中心的鄂西北汽车工业基地、以荆门为中心的鄂中石油化工基地、以宜昌为中心的鄂西能源工业基地的区域工业格局。
实际上,作为湖北省省会的武汉,一直是长江中游的商贸金融中心,历史上流传着“货到汉口活”的说法。从上世纪50年代起,伴随中国开始从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型,制造企业崛起,武汉成为了华中地区最重要的工业重镇,湖北制造业特别是武汉制造业走在全国前列。“至今想起这些湖北老工业企业的红火景象,也能让咱老一辈人心潮澎湃。”据这一历史时刻的见证者回忆,在上个世纪,很多外地学子慕名来到武汉学习深造,吸引他们的,正是武汉老工业基地的产业优势与发展前景。
明末清初,汉口就跻身全国四大名镇之列,成为“楚中第一繁盛处”。上世纪初,汉口一度成为中国第二大对外通商口岸,中国四大金融中心之一。上世纪90年代之前,武汉的汉正街还被称为“天下第一街”。1983年,武汉柴油机厂引进了全国第一位“洋厂长”。20世纪80年代,湖北制造业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迎来了改革发展的高潮。这一时期也是湖北工业的鼎盛时期,湖北生产载重汽车数量位居全国第一,水力发电装机全国第一,钢产量全国第三,合成洗涤剂全国第三,棉布产量全国第五,农用化肥全国第五,服装产量全国第七。1952年至1985年的30年间,湖北工业增加值在全国工业增加值中的比重渐次上升,1985年达到4.5%的最高点,大大超过3.3%的全国平均水平,表明湖北工业在全国具有十分突出的地位。这是荆楚人民引以为骄傲和自豪的年代。
然而,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国家总体上处在工业化初期,重化工业产品需求小于轻工产品,加之国家发展重心东移,湖北在一个时期中缺乏充足财力进行重大装备工业的改造和提升,原有的工业优势未能得到充分发挥。1985年以后,湖北在全国工业中的比重下降,湖北工业产品在全国的市场占有率也随之下降。
近年来,湖北省抢抓国家支持中部崛起和长江经济带战略的历史性机遇,奋起直追,试图利用和盘活自身优势引领中部发展,拉近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差距。但是昔日这一在中部地区制造业中排名第一的老大哥追赶得还是十分艰难,不得不让出“中部一哥”的头把交椅,令当地人无不感到惋惜。
就武汉而言,总的来说改革开放前的经济基础在全国位次都是排前三位的,是个老工业城市,但是改革开放后随着沿海城市的发展和江浙集体经济和民营经济的兴起,武汉的发展相比之下落后了。虽然近几年随着中央对中部崛起战略支持力度加大,武汉的经济发展很迅猛,但想要再进入全国三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截至记者调查之时,由于2014年的相关统计数据还未全部公布,我们只能从2012年和2013年的统计数据来看湖北省制造业在中部地区的排名。据湖北省发改委工业处提供的一份资料,2013年,湖北省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总量为34971.08亿元,与2012年的28961.95亿元相比增长20.75%,高于全国12.87%的平均增速,占全国总量的比重由2012年的3.62%上升到3.87%,排名由第9位上升到第8位。从中部六省对比看,2013年湖北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总量排名在中部居第二位,与2012年相同。
尽管湖北省与河南省(目前中部第一)的差距有所缩小,2013年河南省总量为湖北的1.47倍(2012年为1.50倍),但我们仍能看出,湖北省与河南省的差距仍然不小,而与东部制造业强省差距则更大。
工业平稳运行,增速放缓
如今,在经济转型背景下,湖北制造正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据湖北省发改委相关人士介绍,2014年,从湖北省工业经济运行情况来看,41大类行业中,37个增加值实现增长,24个保持两位数增长,14个增速超过15%。具体来看:
1。装备制造业增长较好。受市场需求回暖、新项目投产等因素拉动,装备制造业保持较快增速,增长13.3%。
2。消费品工业增速回升。在农副食品加工、烟草、纺织等行业拉动下,2014年消费品工业扭转高位放缓局面,增加值增长12.6%,增速同比加快1.3个百分点。
3。原材料工业持续放缓。受产能过剩、需求不足双重因素制约,原材料工业总体延续调整分化格局,2014年以来呈现持续放缓态势,增加值增长11.5%,同比回落0.9个百分点。
进入2015年以来,湖北省工业经济依然保持了总体平稳、快于全国的态势,但增长速度明显放缓,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经济运行面临的形势更加复杂,困难挑战更加突出,稳增长任务更加艰巨。
2015年1—5月,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但同比回落3.7个百分点,高于全国1.8个百分点,居全国第9位。从三大门类看,制造业增加值增长9.1%,快于采矿业(1.2%)和能源生产供应业(1.7%);制造业中消费品工业增长10.9%,同比回落2.3个百分点,装备制造、原材料工业分别增长8.1%、7.8%,分别回落4.6和6.4个百分点。工业经济下行态势非常明显。从主要行业情况来看:消费品工业增速环比加快,装备制造业增速趋缓,原材料工业持续回落。
从上述数据来看,湖北制造业总体平稳,但面临的压力不小且还在进一步加大,有亮点,但困难也多,该领域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有待进一步深化认识,找到破解的对策和办法。在调研采访中,企业普遍反映经营压力较大,特别是整个实体经济增长乏力,对企业发展不利。
制造业瓶颈
从全国来看,湖北制造业整体上具有怎样的特点?湖北省发改委熟悉全省制造业情况的有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一语道破:“湖北制造业的特点就是没有特点。”他的意思是,湖北什么产业都有,门类齐全。“在全国最好或者说顶尖的没有,建材、食品、纺织、汽车等几大行业,在全国基本都处于前十名以内的第一方阵。好,好不到哪里去,差,也差不到哪里去”。
湖北制造业是在国家战略布局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包括东风、武钢、武重、武船、江航这些企业在内的装备制造和钢铁行业等都是如此。过去湖北人吃的、喝的,如饼干、饮料、啤酒等都是外来品,背后是可口可乐、健力宝、娃哈哈等企业的身影,在当地有一种说法叫做“吃广东粮,喝珠江水”。当地很多企业都是招商引资或东部产业转移过来的,譬如富士康、联想在武汉都建有大型生产基地,在孝感很多企业也是承接产业转移过来的,造纸行业尤其典型,孝感也因此被称为“华中纸都”。门类齐全,缺少响亮的本土品牌,是湖北制造的一大软肋。
从湖北制造业的产业结构看,大约70%是重化工业,结构偏重给全省工业乃至经济结构调整带来了很大困难,调整起来也需要一定时间。与重化工业比重较大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轻工业存在短板,“湖北能够制造导弹、飞机、航母及其相关部件,在海空装备、激光、轨道交通等高端制造领域都有一定优势,如981石油平台、蛟龙号母船都是湖北制造,但与老百姓消费息息相关的制造业整体不强,而这些行业是不易受经济周期影响发展较好的行业,第三产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不够,是湖北的一大短板。”
近年来,湖北省制造业开始发力,属于后发追赶型。2014年,湖北省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首次迈上3万亿元台阶,达到31873.5亿元,增长18.3%,增速列全国第5位,总量在全国的位次由上年的第11位,一举超越上海、四川、福建,跃升至全国第8位,赶超速度还是很快的。不过,从总体上看,湖北工业化水平还处在中期阶段,有的地方还处在工业化的初中期阶段。也就是说,有些地方、有些领域,还处于工业3.0甚至工业2.0阶段,与国家提出的进军4.0还有相当的差距,湖北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加快工业化进程。
过去沿海经济发达省份经济总量比湖北小、工业基础比湖北差,现在却超过了湖北,主要是因为其抢占了改革开放的先机,促进了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早在2010年,江苏、广东、山东三省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已突破8万亿元,浙江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也已超过5万亿元,而湖北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刚过3万亿元。从这些数字可以看出,湖北工业发展任务仍然艰巨。
湖北制造业当前存在的问题还很多。除了前面提到的规模不够大,工业化水平有待提高,结构不优外。全省规模以上企业数量与户均营业收入规模低于全国平均数,企业产品主要处于产业链前端和价值链中低端,高端不足,低端产品产能过剩,这也是中国制造业普遍面临的共同问题,湖北具有代表性。归结起来,不容忽视的问题集中表现在,产业链条不完善,配套能力和加工延伸不够;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研发投入不足,创新能力不强,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和产品;节能减排压力较大等等。
记者在湖北共调研了9家制造业企业,企业普遍反映,面临市场开拓难、资金短缺、招工用工难和效益提升难等四大难题。
近年来,要素成本明显上升,市场有效需求疲软,加剧了产能过剩矛盾。而金融机构惜贷、限贷现象突出,部分银行“多收少贷”或“只收不贷”,制造企业普遍反映融资难,制造业贷款在减少。结构性用工难问题仍突出,部分行业技术人才和高层次管理人才短缺、员工流失率高。原材料人工成本和产品销售价格剪刀差压缩了企业盈利空间。
湖北在很多细分行业都有优势,也有一些不错的企业,甚至在全行业排名也靠前,但缺乏领军型企业,造成行业企业大而不强,亟待龙头企业的带动和整合。湖北工业领域人士指出,单纯从制造、研发横向来看,湖北企业水平并不低,但和广东、浙江、福建等地企业相比,湖北企业在市场营销、品牌推广、创新营销模式等方面还须加强,更需重点培育龙头企业。
四大优势与三大亮点
当前,世界范围内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了历史性的交汇。中国和发达国家掌握新一轮工业革命核心技术的机会是均等的。湖北省在新一轮发展中迎来了难得的机遇,特别是伴随《中国制造2025》的出台,湖北制造业面临着许多重大机遇。这为湖北发挥后发优势,加快推进制造业智能转型,实现新的跨越提供了契机。
这是记者在采访调研中了解到的情况。湖北优势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系列国家战略叠加共振的政策优势。国家区域发展战略更加注重培育新的需求增长点和区域增长带,开发开放重点由沿海向内陆梯度推进,明确提出将“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纳入三大区域战略重点,进一步彰显湖北的区位优势和投资预期。国家刚刚出台了《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提出把“中三角”打造成长江经济带重要支撑、全国经济增长极和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城市群,为湖北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带来巨大红利。《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中三角”和“互联网+”等多重重大战略交集,形成叠加共振的难得发展机遇,将为湖北建设制造业强省开辟新的领域、拓展更加广阔的空间。
二是制造业良好基础的比较优势。湖北是工业大省,工业是支撑湖北发展的“第一产业”,是富民强省的“第一推动力”。湖北制造业底盘大、基础好。2014年,全省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4万亿元,十大支柱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其中石化、食品产业规模超五千亿元,汽车、电子信息、机械产业规模超四千亿元。完备的产业链在对接《中国制造2025》、打造制造强省的进程中,彰显出比较优势。近年来,电子信息、数控技术、激光、高端装备、北斗、机器人等具有产业优势和发展潜力的重点产业得到长足发展。
三是“四化同步”协调发展的后发优势。湖北正处在工业化中后期加速期,城镇化需求旺盛,农业现代化加速推进,制造业发展的潜力空间和回旋余地更大,是制造业持续增长的有利条件。“四化同步”协调发展蕴含的内生动力以及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同步推进工业2.0、3.0、4.0“并联式”发展,将为全省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赶超提供有力支撑。
四是科教资源富集的创新优势。全省拥有120多所高校、1500多家科研开发机构、132万研发人员、220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每年产出科技成果1000多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2014年完成增加值4451.16亿元,同比增长14.8%,快于工业4个百分点,占GDP比重达到16.3%。各种创新要素活跃,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大量涌现,信息经济快速发展,产业竞争力明显增强,形成了新的增长点和支撑点。
湖北制造业面临的问题和困难,与其他省份制造业面临的情况类似,这是我国处于“三期叠加”的阶段性特征,是深层次的问题。在看到这些问题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了湖北制造的亮点:
亮点1,高端装备制造首跨千亿,驱动光谷奔万亿。
继光电子信息和现代服务业后,高端装备制造业成为武汉光谷第三大千亿元产业。根据武汉东湖高新区发布的经济数据,去年实现企业总收入8526亿元,增速31%。今年,三大千亿元产业将驱动光谷向万亿元冲刺。
在光谷五大支柱产业中,“老大哥”光电子以37%的增速,迈上3000亿元台阶,企业收入3679亿元;现代服务业增速35%,突破2000亿元,企业总收入达2179亿元;高端装备制造业增幅26%,企业总收入1005亿元。
经济新常态下,光谷几乎以每两年诞生一个千亿元产业的速度在快车道上飞奔。明后两年,收入规模已达935亿元的节能环保、651亿元的生物产业,也将先后跨越千亿元。
亮点2,拥抱互联网,升级“智造”。
华新集团在国内水泥行业中率先实施电商模式转型,搭建电商平台与终端用户建立直接联系,既实现了客户需求的快速响应,也让利终端客户。在行业内率先实现了商业模式的创新,取得了转型发展的主动权,也是水泥行业主动转型升级的典范,实现了经济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武汉奋进公司研发的奋进云机器人为国内首款工业云机器人,已经开始在企业得到应用,工业云机器人的推广应用将使传统制造发生质的飞跃,企业依托互联网和大数据,可以真正做到以市场为导向组织生产经营。另一家企业三丰智能同样坚持创新驱动战略,通过智能制造引领着企业转型升级发展。在湖北,仅机器人产业联盟会员企业就达到数十家,机器人产业已经形成了一定气候。许多公司通过增加研发投入,开展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和传统产品的技术升级。华工科技作为湖北智能制造的代表企业之一,已凭借过硬的技术,为西门子等国际巨头定制自动化生产线。武大卓越在推动企业自身转型升级发展方面也取得突破,由“高端装备制造商”成功实现转型为“行业内解决方案提供商”,进而成为服务商的跨越。
亮点3,制造业集群化发展成效显著。
根据《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湖北将以武汉作为龙头城市,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及农产品加工业等,大力发展产业集群。
随着一系列重大项目的投资新建,武汉工业倍增的四大支柱后劲十足,为经济迈上新台阶奠定坚实基础。如今武汉已经形成了大光谷、大车都、大临空、大临港四大支柱产业,武汉迈入GDP万亿俱乐部四大支柱贡献巨大。长江经济带提出打造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汽车等一系列世界级的制造业集群,这些都是武汉的支柱产业,武汉具有引领“中三角”发展的优势。
汽车、船舶、装备制造是湖北三大优势产业,也是产业发展的重点。省内形成了以武汉为内核,黄石孝感城市群、宜昌荆州城市群、襄樊十堰城市群之间错位发展、协同发展的关系。湖北提出了“一主(武汉)两副 襄阳、宜昌 ”城市发展战略,在国家确立将中西部沿长江区域打造成新的经济支撑带战略的同时,湖北省已将“两圈一带”即武汉城市圈、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和湖北长江经济带 升级为“两圈两带”,将汉江生态经济带开发纳入省级战略层面,统筹推进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支持襄阳建设鄂西北特大城市和汉江生态经济带枢纽城市,支持宜昌建设鄂西南特大城市和长江经济带枢纽城市。随着这些战略的推进,湖北制造业也将迎来新的变革和机遇。
如何重塑辉煌?
近年来,随着湖北经济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湖北的产业结构包括制造业结构正在优化,逐步趋向合理。轻工业得到了较好的发展,以食品工业为例,去年实现了6000多亿元的营业收入。伴随产业结构的调整,逐步改变了过去畸重重工业的状况,机械装备、食品、汽车、化工、纺织、建材等几大制造门类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收入超过3000亿元。消费类制造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高耗能产业不断下降。
另外值得关注的是,制造业向高级化发展方面也取得了突破。在制造业转型中,湖北省重点将制造业转向中高端,加大培育高新技术产业作为发力点,高新技术产业不断得到提升,同时传统产业里面孕育了新兴产业,新能源、新材料、精细化工等一大批新的产业高新技术得到运用,虽然还没有成为新的接续力量,但处于增长动力转换过程中,对环境更友好的新型制造业正在快速发展。
“尽管当前从各方面看,实体经济比较困难,但是横向来看,湖北还行,制造业跨入全国前列,也是结构调整见到的成效。这些年能耗高的企业关停了很多,钢铁、水泥等高能耗和产能过剩产业发展不多,装备、轻纺等行业在能源价格低时,还占一些优势。汽车、食品和化工下游产业有效益,这些因素支撑湖北制造业利润排在全国比较靠前的第六位。”湖北省经信委有关负责人士如是表示。
前述人士说:“从发展速度看,虽然有些行业下降,但总体上是平稳的,没有大起大落,没有出现像有的地方那样断崖式的下滑。我们认为,当前遇到的困难是与湖北所处的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制造业转型升级还处在过程中未来倒逼机制还会发挥作用,结构效益还有望进一步好转。”
就目前湖北制造业存在的问题,遇到的困难和矛盾,下一阶段应该采取哪些措施?如何进一步将中部制造业大省打造成中部乃至全国制造业强省,各方也提出了很多很好的建议。
专家强调,湖北要奋力推进制造强省建设战略,抢抓国家实施《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机遇,以推进“两化”深度融合为主线,以培育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加快推动制造业向创新驱动型、质量效率型、绿色低碳型、智能融合型、生产服务型转变,这样才可以实现制造业大省向制造业强省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