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方两个世界500强水泥企业领导人对话

——东西方两个世界500强水泥企业中国建材和爱尔兰CRH领导人的对话

来源: 来源: 中国建材报 发布时间:2015年07月15日

    去年的世界500强排行榜上,东西方各有一家以水泥业务为主业的公司——中国建材集团和爱尔兰CRH公司,据了解这两家公司领导人每年都要见两次面,讨论一些共同关心的话题。两个月前的5月14日,双方领导人宋志平和Albert先生再次交谈,讨论的是关于中国水泥过剩和中国水泥走出去的话题。记者有幸记录下了他们这段讨论,并在征得有关方面同意后予以发表,希望能引发深陷价格战恶性竞争中的中国水泥界企业家们的思考。
 
 
  关于化解中国水泥过剩
 
  宋志平:关于化解水泥过剩,年前我曾在中国建材报上发表了一篇文章,概括起来是四个坚决:坚决限制新增产能,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坚决实施错峰限产,坚决提高行业集中度。Albert先生讲到国际上面对水泥产能过剩时说了三条:一是过剩控制很难,二是经过努力是可以控制的,三是不控制是极其糟糕的。我觉得你们是过来人,比我们有经验。
 
  Albert:在中国这个问题是不容易解决的,但是也有解决的方案,即必须是行业领导性的公司的领导要多在一起找水泥协会,而且跟水泥协会商量好这些方法,包括刚才您说的四个坚决。为什么应该这么做呢?两个道理,第一是能够把这些战略往上向政府反映,让政府同意和支持,第二是通过这些办法能够得到很好的结果。若没有好的结果,所有的人都是失败的。所有的人是谁呢?是企业,是行业,是政府和老百姓等等,当地政府从税务方面看也是失败的。若是做不成,大家还是降价等,也许短期内个别企业多卖一点点,可是最后呢,还是会回到现在的状况,还是需要大家坐到一起与水泥协会和政府商量。那何必要等到以后而不现在就做呢?
 
  宋志平:您应该每年都拜会水泥协会一次,反映一下您的这些想法。我也希望你们跨国公司把国际上解决产能过剩的经验多和我们政府有关部门介绍一下。中国的水泥协会和外国的水泥公会不大一样,他们是介乎于政府和企业之间的一个组织,他们说话政府更容易接受,对企业也有一定的权威性,这些年他们为水泥行业市场健康化做了大量工作。
 
  Albert:以前拜会过协会领导。单独一个企业去说不行,必须是很多企业领导一起跟协会和政府谈,要不然早晚在某些地区情况会很不好,而且没有利润,企业就没有钱做环保、提高质量等,这些都谈不上。
 
  宋志平:这个观点我们完全接受,而且事实上中国建材就是这么做的。我们多次去国家发改委、工信部反映市场的情况和企业的困难,征得上面对水泥行业的理解和支持。在市场合作方面,我们在东北和亚泰的合作比较成功,吉林和黑龙江两个省水泥价格也相对稳定,一直是行业里学习的典范。在东北还有几家企业,这些年我们也和他们合作,一起做了不少工作。
 
  Albert:在东北好像提过一个合营销售的组织,这个组织您觉得能否做?是否合理合法,并且起作用。
 
  宋志平:能做,我们和亚泰能做,但是其他几家如果不参加,作用就有限。
 
  Albert:我和宋总认识时间很长了,都是朋友,我也知道宋总深刻考虑和研究过过剩。我觉得过剩本身就是大的问题,不光是价格的问题。过剩如果不好好解决会很糟糕。那些大的企业,他们是否像您一样,因为这个事情头疼,希望解决这个问题?
 
  宋志平:我认为大家都想赚钱,都为打价格战头疼,但行动上基本上是中国建材做了大量工作,积极倡导大家走市场合作的路。过去大家不感兴趣,也没有主动性。但现在也发现中国建材倡导这样做的时候,大家赚了一些钱。前些年这个行业一直是打价格战过来的,恶性竞争的惯性思维近几年才有些转变。
 
  Albert:您认为这种态势能改吗?
 
  宋志平:能够改变,只是过程常有反复。比如市场顺利的时候,大家会觉得宋总讲得对,如果遇到市场下滑,大家又回到了压价跑量的老办法上去了。总的来说还是过去量本利的想法,认为只要多卖,摊掉固定费用就可以赚钱,但很多时候压的价格已经在成本线以下了,多卖已经没有意义了,卖得越多,亏损越大。而大家都降价后又在一个低价位上达到销量均等,最后是谁也沒有多卖,整个行业却由盈利变成了亏损。
 
  Albert:中国水泥大企业领导人都很年轻、很冲动吗?
 
  宋志平:倒也不年轻,大多和我差不多,都是行业里的长者,但在市场需求下滑时大家就会恐慌,既缺少企业间的信任感,也缺少面对过剩时的市场定力。这么多年,我们提倡市场竞争多些,而忽视了市场也需要合作,往往一说合作就会被扣上垄断的帽子。中国建材认为市场既要竞争也要合作,这才符合辩证法,我们概括为市场竞合。
 
  Buckley(CRH中国总裁):有个关键问题想问宋总。前面讲到的是解决眼前过剩的问题,那长远的问题呢,比如十年,十五年,过剩的问题就会更大。水泥协会说十年需求降低10亿吨水泥,想问宋总,未来十年内,水泥产能真的要从25亿吨降到15亿吨吗?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宋志平:我们认为水泥在中国应该有8~10年的平台期,所谓平台期,即销售有20~25亿吨之间的规模。原因在于中国的建设还差得很远,包括城市的基础建设、国土整理、新农村建设等,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是从市场的角度来看的。我们不像日本,日本国土较小,一轮建设以后就差不多了,水泥销售会迅速降下来,但中国国土很大,近些年主要是大城市在建设,很多中等城市和广大农村还有很大的建设空间。
 
  如何解决市场往下走的困难,发达国家都经历过这个过程,过剩就要关闭一些工厂。一是要依靠政府的产业政策,先关一些规模小的、环保装备差的工厂,提高技术、产品标准和环保门槛。二是依靠大企业之间的合作,大家均衡地关闭各自富余的工厂。
 
  Buckley:在这个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需要大企业想办法合作。说到合作,最近有许多水泥行业的企业互相买股份,包括中国建材、冀东等也购买了亚泰不到5%的股份。这个方式是否就是您刚才说的加强合作的意思。
 
  宋志平:是的。有资本这一纽带,大家的利益连在一起,才可以解决一些问题。如果水泥公司之间都互相参股交叉持股,那就有机制坐下来协商,很多事情会好说一些。
 
  Buckley:现在做了很多这样的事情吗?
 
  宋志平:中国建材大约持有了10家左右上市公司的股份。我们发现买股权比买工厂更合算一些,而且我们自己的工厂也足够多了。我们现在认为如果通过买工厂来扩大市场不如通过买股权来和上市公司合作。这样做成本低,也能发挥更大的市场影响力。
 
  Albert:中国建材是中国水泥业的老大,在中国是领袖企业,从长期的角度来说,关闭一些工厂是不可避免的。在关闭过程中,肯定也要先关闭自己的。我在很多地方见过这样的问题,包括像您说的总会有些人在行业自律问题上不听话不合作等,这很正常也很常见,但也不能因为这样就不做了。首先,要按下所有的按钮,比如政府、协会、个人关系等都要利用。另外,要想办法组建一个类似俱乐部的组织,邀请其他企业包括外国的公司,大家一起自愿往行业自律这个方向走,你会发现一开始可能参与的公司很少,但慢慢会多起来,会发挥作用的。
 
  宋志平:我们有一个“12+3”的组织,每年都会开一次会议。这次在杭州刚刚开过。
 
  Albert:这个组织很好,不知现在是否发挥了预期的作用,但至少是个好的开始。如果宋总觉得有用的话,我可以承诺组织所有外国企业来参加。
 
  宋志平:好的。国内的一些企业现在还没有完全接受市场竞合的理念,还是在打价格战。如果Albert先生能带队来,大家一起探讨解决过剩的有效途径,这非常好。我们想请协会牵头,会和海螺的郭总商量。中外水泥大型企业也可以形成一个组织,比如叫国际水泥合作组织,定期开一次国际水泥研讨会,讨论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比如专门讨论中国的产能过剩。
 
  Albert:刚才说过了三点:过剩控制很难,努力是可以控制的,不控制会很糟糕。我再次说这个状况我见过,真的是非常糟糕,谁也不想这样,我也不希望中国水泥市场会搞得那样糟糕。如果宋总可以组织起国内的大型水泥企业,最近两三个星期,我会和拉法基、豪西姆等企业联系,协调大家也一起来。而且我们不用商量,大家的口径本来就是一致的,这样会很有说服力。过两三个星期,我会和几位领导都见面来谈这个事情的。
 
  他山之石可以借鉴
 
  宋志平:我还有几个问题问Albert先生。欧洲和美国市场您比较熟悉,这两个市场销售量、价格等现状怎样?走势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