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产能“走出去”样本:依旧是融资难题?

来源: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 发布时间:2015年06月08日

河北产能“走出去”样本:依旧是融资难题?

 

  编者按

  国际产能合作是近期热门的话题,从中央到地方都有一些支持政策出台。其中,河北省早在去年就专门出台了推进优势富余产能走出去的政策。这个政策的落地情况如何?面临哪些难题?本专题聚焦于此,以期对其他省市区推动产能转移政策能有所启示。

  核心提要

  “最近银行对钢铁行业资金控制比较紧,有些银行撤资、授信压缩,我们企业资金也挺紧张的。”一位在印尼设立建材工厂的河北企业负责人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既然国家支持企业走出去,真正我们已经走出去了,融资能不能帮助解决?”

  半年来,河北钢铁商人赵谦一人在北京游说各部委及财团,只为远在伊朗的钢铁项目筹资。五年前,赵谦所供职的钢铁企业在伊朗投资了一座炼钢产。去年底,因配套轧钢生产线急需资金,赵谦回到国内。

  虽然已在北京活动半年,但是由于海外项目的特殊性,时至今日赵谦依然没有筹到资金。“最大的难题就是资金紧张,紧张得不得了。”赵谦反复说。

  赵谦所在的钢铁企业属于河北较早“走出去”的钢铁企业。根据河北省商务厅的统计,截至2014年底,该省累计核准对外投资企业538家,涉及新能源、钢铁等20多个行业。而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及河北省推动富余产能“走出去”,河北将会有更多的企业出海经商。

  去年11月,河北省政府印发的《关于河北省钢铁水泥玻璃等优势产业过剩产能境外转移工作推进方案的通知》(冀政办函[2014]97号,下称97号文),要求到2017年,实现全省转移境外钢铁产能500万吨。方案采取对外投资、产品出口并举的方式推动省内钢铁优势富余产能境外转移,但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了解到,河北企业产能“走出去”面临着融资难等诸多难题。

  2014年,中国的对外投资超过引进外资额,诸多“走出去”经验有待总结。在产能“走出去”方面,钢铁大省河北被寄予厚望。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表示,河北要为国际产能合作创造新样本。

  “不止是河北,整个国家现在走出去都是一个新生事物,所以企业和政府应该把这些年来企业走出去的案例,尤其是失败的案例加以总结。”河北省一大型国有企业海外项目的负责人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然后确定哪些是企业层面需要的调整,哪些需要政策层面支持。”

  产能转移化解富余产能

  河北是中国的钢铁大省,坊间称“全球钢铁产量中国第一,河北第二”。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4年河北的生铁和粗钢产量占到全国总产量的四分之一左右。钢铁产业也是河北省支柱产业,其工业增加值同样也占到全省规上工业增加值的四分之一左右。

  近年来,钢铁行业利润下滑、环境治理的压力接连而至,河北省政府则提出“6643”工程以化解富余产能,即到2017年压减6000万吨钢、6100万吨水泥、4000万吨煤炭、3600万重量箱平板玻璃。

  根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整理,截至2014年底,河北水泥和平板玻璃已经完成了压减任务。但是炼铁和炼钢的产能在2014年底只完成了6000万吨任务的53.1%和64.9%,余下的三年时间炼铁和炼钢分别要压缩产能2984万吨、2112吨,平均每年需要压减995吨、704吨,数量上虽然比以前年度减少,但是难度更大。

  其中具体难度,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院长助理张龙强撰文称,一是400立方米以下的落后高炉已经淘汰完毕,未来继续压减的已不属于落后产能,缺乏有效法律支撑;二是未来压减的装备愈加大型化,且工序间的流程趋于连续化,压减后企业的损失加大。因此他建议,河北应抓住“一带一路”的战略机遇,推动钢铁产能“走出去”,完成化解富余钢铁产能的任务。

  早在去年11月,河北省下发的97号文,要求河北2017年向境外转移产能500万吨,变富余产能为有效产能。“‘走出去’应该是化解富余产能的有效途径之一。”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秘书长、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院长李新创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产能走出去方式主要有两类,一是海外全新建设钢铁生产设施,二是部分生产设施搬迁转移。”张龙强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压减的存量设备,如炼钢炉移动之后相当于报废,仅有轧钢少量的设备可以运送到国外生产。如果轧钢设备销售成功,钢铁企业可以从中弥补部分压减损失。

  实际上,将一些存量设备出口到国外设立工厂已经出现苗头。河北当地一位从事钢贸的商人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介绍,他曾经将一些二手轧钢生产线的信息发送给东南亚和中东的客户,但是由于当地电力、需求等因素的制约,目前还没有成功的案例。

  “国内的轧钢生产线是60万吨起,但国外需求设备20万-30万吨,所以东南亚一些国家暂时没有成交。”前述从事钢贸的商人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不是没有可能,但是需要碰机会,印度这些国家就有可能。”

  对外投资还是产品出口?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显示,河北富余钢铁产能的境外转移拟通过对外投资设厂及收购国际主要钢贸公司扩大出口两种方式实现,其中尤以前者为主。

  钢材出口方面,根据石家庄海关的数据,去年以来河北省钢材出口增长迅猛:2014年钢材出口额达101.6亿美元,增速为60.90%。这一增速是2013年增速的4倍,今年一季度钢材出口同样延续了较高增速。不过,虽然增速很高,但是出口的钢材仅占当年所生产钢材产量的十分之一。“绝对量较小。”河北省政府研究室的一位不愿具名的研究员称。

  97号文对扩大钢铁出口也有安排。97号文分解到河北钢铁集团的一个任务是,要求其尽快完成对卢森堡德高国际贸易公司51.4%股权的收购。瑞士德高是全球最大的钢铁贸易商,在世界钢铁贸易中占据重要地位。“通过入股收购相当于拓宽了(河北钢铁)的销售渠道。”前述省政府研究室的研究者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钢材出口可能面临着关税和反倾销风险,产能能否转移出去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产品出口冲击东南亚、非洲等国内钢铁市场,他们可能会提高关税,出口就没钱可赚。”赵谦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同时由于中国出口钢材价格较低,有反倾销的可能。”

  对于产能“走出去”,97号文更多地要求河北钢铁企业在外投资设厂,到2023年至少转移产能2000万吨。其中,河北钢铁集团将和中非基金与南非工业发展公司合资建设年产500万吨钢铁及轧材项目。6月初,这一项目的负责人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目前这一项目尚处于可研的初期阶段。

  对于河北通过出口及对外投资设厂转移产能的方式,赛迪智库副研究员赫荣亮分析称,中国钢铁的国际产能合作,在较近的一个阶段,产品出口是重要形式,因为国内已经投建了大规模的钢铁项目并由此形成了一次性投入,(钢铁出口)能收回建设成本,避免资源闲置。“未来较远的一个阶段,随着沿线国家开始落实‘进口替代’政策,产能转移将是主流。”他说。

  两种不同的转移方式对就业的影响不尽相同。产品出口更多地带动省内就业,当然产能转移也能解决一部分就业问题。赵谦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介绍,他们在伊朗的钢铁项目已吸收省内200-300人就业。如若转移成功,国外的钢铁项目亦能吸收部分此前因压减钢铁产能失业的人员就业。

  融资难题

  为推动河北省钢铁等企业产能的对外转移,97号文也提出了具体措施。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整理发现,97号文的措施主要由两部分内容组成:一是任务分解,将产能转移的各项任务分解至市县政府及各企业;二是具体保障措施。保障措施主要包括搭建平台、财政奖励和金融支持。

  其中,搭建平台工作进展最快。4月28日,外交部与河北省共同举办“蓝厅论坛”,为河北企业与非洲国家沟搭建平台,这是外交部首次与地方政府举办“蓝厅论坛”。次月,河北省相继在廊坊举办河北企业走进非洲、中亚项目推进会。

  至于财政奖励,赵谦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坦言:“奖励的作用很小,企业如果走出去了,财政奖励的钱并不算什么,对企业的发展作用很小。现在希望能和银行牵上头,能够给我们融资。”

  这也是诸多河北“走出去”民营企业的诉求。根据河北省商务厅的数据,在河北走出去的企业当中,国有企业占比为5%,民营企业占比为95%。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显示,东南亚、非洲等国家由于贷款利率较高,河北“走出去”的企业都倾向于通过国内贷款缓解资金压力。

  “最近银行对钢铁行业资金控制比较紧,有些银行撤资、授信压缩,我们企业资金也挺紧张的。”一位在印尼设立建材工厂的河北企业负责人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既然国家支持企业走出去,真正我们已经走出去了,融资能不能帮助解决?”

  在境外融资上,商业银行对外授信又需要中信保的担保,而这又是一些“走出去”企业面临的问题。“我们在努力争取银行贷款,但是现在很困难,如果中信保不担保的话,那么很难获得贷款。”赵谦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中信保担保首先看国家信誉,伊朗的国家信誉低,中信保对伊朗的项目还是不愿意担保。”

  河北省也试图在解决这一问题。上个月17日下午,河北省政府与中信保签署了“深化合作协议”,河北钢铁集团与中信保河北分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河北省省长张庆伟参加签约仪式并会见中信保董事长王毅一行。

  相较而言,东南亚、非洲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上马的项目可能会面临电力、水资源的短缺。因此,河北省一大型国有企业海外项目的负责人表示需要对中国对外投资的经验教训进行总结。

  “不止是河北,整个国家现在走出去都是一个新生事物,所以企业和政府应该把这些年来企业走出去的案例,尤其是失败的案例加以总结。”河北省一大型国有企业海外项目的负责人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然后确定哪些是企业层面需要的调整,哪些需要政策层面支持。”

  当地能否消化转移产能?

  河北省下发“走出去”的文件后,甘肃等省份也下发文件支持产能“走出去”。1月28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以钢铁等行业为重点,支持企业利用国内装备在境外建设上下游配套的生产线,实现产品、技术和合规标准“走出去”。因此有业内人士担心,中国大规模的产能走出去能否在当地消化。

  以南非项目为例,河北钢铁在南非启动的钢铁项目产能为500万吨。这一产能相当于非洲大陆产量的1/3。“500万吨的产能,产量还是比较大,针对的应该不是南非,而是整个非洲市场。”前述河北从事钢材贸易的人士分析称。

  李新创则介绍,非洲地区每年大约消费3600万-3700万吨钢材,当地产量1000万吨出头,需进口2500万吨左右。“需要根据当地市场需求来决定对应的产品和规模,500万吨不可能一下子建起来,应该总体规划,分步实施,非洲是有市场的。”李新创说。

  实际上河北的一些企业对外投资设厂并不是针对单一的国家。前述政府研究室的研究员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透露,之所以我们向中东欧转移更看重欧洲市场。因为进入中东欧相当于进入欧洲,整个欧元区内免关税。

  张龙强认为,应以更大的时空尺度来分析这个问题:一是以更大的空间尺度来分析,比如东南亚区域市场,区域内各国间贸易几乎是零关税,可以视为一个整体市场,从该区域市场的单个国家看确实钢材消费量并不大,但作为一个统一市场,其钢材消费量就非常可观了。二是以更长的时间尺度分析,国际上广大发展中国家当前的钢材消费量还比较小,但随着经济发展,未来的消费将远远超出现有量级。

  赵谦所在的钢铁项目已从这两个维度考察项目。其瞄准的空间地域不止于伊朗,时间跨度也不止现在。赵谦介绍,未来十年伊朗发展高峰时期年钢铁需求量约7000万吨,但现在产量只有1680万吨,目前每吨钢材的利润在500-800元之间,利润远高于国内,市场可观。

  因为伊朗项目的特殊性,他无法从银行获得资金支持,只得求助于民间资本,项目推介书上写着合作方式可以多样,包括借贷、参股甚至控股。“资金转不动了,能够给我们投资的,民企也好,国企也好,都行。”赵谦无奈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