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螺水泥再施并购利器

来源: 发布时间:2007年03月07日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刘宏刚
 
  以资本运作推动规模扩张著称的行业霸主——海螺水泥(600585.SH)——或将再次祭起并购之剑。
 
  3月2日,知情人士向记者透露,在海螺水泥近期锁定的并购目标中,除了同处华东市场的ST江泥(000789.SZ)和尖峰集团(600668.SH)外,还包括整合西北市场成效显著的祁连山(600720.SH)。
 
  整合冲动
 
  从1993年年生产能力仅为144万吨的宁国水泥厂起步,发展到如今中国最大、世界第七的水泥生产企业,海螺水泥一直奉行通过资本运作推动规模扩张的企业运作模式。
 
  “从早期的企业兼并到海螺水泥H股、A股发行上市,从利用国际银团贷款到向大摩、国际金融公司转让股权,海螺水泥在资本运作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刺激了它进一步扩张的野心。”某投行人士表示。
 
  刺激海螺水泥扩张“野心”的还有水泥行业的政策环境。
 
  2007年1月11日,国家发改委、国土资源部和中国人民银行联合下发通知,公布60家国家重点支持水泥工业结构调整大型企业(集团)名单,海螺水泥位列第一。
 
  2月28日,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做好淘汰落后水泥生产能力有关工作>的特急文件,要求各地方政府加大淘汰落后水泥产能的力度。在政策的威压下,水泥行业的集中度将进一步提高,并购将大行其道。
 
  长江证券分析师罗果称,根据国家发改委发布并开始实施的<水泥工业发展专项规划>和<水泥工业产业发展政策>,到2020年,国内水泥企业前10家的集中度有望由目前的15%提升到50%。
 
  “提高集中度,扶持优秀企业的政策方向非常清晰,未来以各个重点企业为支点,整合市场将是大势所趋。”申银万国分析师林珍称,水泥行业中以海螺水泥的整合能力最强,华东市场的标的也最清晰,很可能最先入戏。
 
  接近海螺水泥管理层的人士表示,海螺高层对于“宝钢模式”相当关注,并将在自己区域范围内积极寻找合适的整合对象,化竞争对手为合作伙伴视为最合适的扩张途径。
 
  林珍在最近发布的一份报告中称,海螺水泥虽然占尽华东地区的资源运输优势,但区域内中小企业林立,价格竞争不断。而从全国范围来看,作为中国水泥业的龙头企业,2006年海螺水泥的市场份额仅为7%。
 
  “无论从政策环境还是自身需要看,海螺水泥都有着足够的并购理由。”某券商高层表示,此时,同处华东市场的ST江泥和尖峰集团以及近期整合西北市场成效显著的祁连山开始进入海螺高层的视野。
 
  “海螺行动”
 
  2006年初,尖峰集团董事长杜自弘曾向外界表示,公司将积极推进产权制度改革,通过资产重组,引入战略投资者,使企业水泥生产重新步入良性发展轨道。
 
  尖峰集团的这一表态引起了海螺水泥的注意。自2006年8月起,海螺水泥方面开始和尖峰集团的实际控制人金华市国资局进行接洽,试图取得金华市通济国有资产投资有限公司所持尖峰集团27.61%的股权。
 
  尖峰集团是浙江地区最大的水泥企业,新生产线落成后将达到年产1100万吨高标号水泥的能力,跻身全国水泥五强行列。
 
  海螺水泥一旦成功并购尖峰集团,其对华东市场的控制能力将大为增强。然而,经过几次晤面,“双方到目前取得的进展有限”。
 
  某投行人士对记者表示,作为中国水泥行业最早的上市公司,尖峰集团是金华市的财政支柱、利税大户,是金华的一张“名片”,金华市国资局不会轻易放手。
 
  与此同时,海螺水泥还对ST江泥以及位于甘肃兰州的祁连山抛出了橄榄枝。某投行人士向记者证实,与ST江泥以及祁连山洽谈的深度超过了与尖峰集团的洽谈,目前已经有了初步意向。
 
  “海螺水泥可能会倾向于采用定向增发等方式来对上述公司进行收购,但具体细节尚未展开洽谈,前景还存在很大不确定性。”上述投行人士表示,“海螺水泥正在忙于对代表着管理层和职工利益的海创公司进行定向增发,外部并购的推动可能要在定向增发完成后。”
 
  2006年12月13日,海螺水泥临时股东大会通过向海螺集团及向海创公司定向发行3.1亿A股的议案,其中向海创公司发行2.88亿股用于购买其持有的海螺水泥四家控股非全资的子公司的部分股权。
 
  2007年1月4日,海螺水泥公布的资产收购展期公告称,上述方案已报证券主管部门审批,预计两个月就可得到批复,获批后即可实施该收购方案。
 
  对此,林珍表示,在完成定向增发后,海螺水泥管理层将有更多的精力和热情去推动并购,而“海螺行动”所指目标公司,将使市场重新审视整合效应带来的投资价值。
 
  中信证券研究部高级副总裁潘建平表示,2007年,水泥行业将引发一场并购热潮,大并购将使得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竞争更规范,龙头企业的产能进一步扩大,有效解决定价权问题。
 
来源:厦门证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