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士掌门蒋卫平 金隅集团董事长的思与行

来源: 来源: 上海证券报 发布时间:2015年01月07日

    “平时有空,我就喜欢和人聊聊天。”金隅集团(股份)掌门人蒋卫平说。敦实的身材、憨厚的外表、随和的性格,完全地道的老北京腔,如果不是在办公室如约相见,你更可能把蒋卫平当作一位相邻且相交多年的老邻居。

  但这位老邻居在企业管理和资本市场上却着实左右逢源、长袖善舞。2008年,恰逢北京奥运之年,他走马上任金隅董事长,2009年金隅H股上市,随后又借壳A股。2008年以来,金隅主要经济指标持续保持两位数稳定增长。“”人努力,天帮忙“,数字最能说明问题。”蒋卫平不无欣慰地告诉记者,金隅集团位列2014中国企业500强第226位,比上年提升22位。同时,金隅集团位列2014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第106位,比上年提升16位。

  蒋卫平告诉记者,最近他正在看《中国哲学史》。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有句名言,“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但是,人们往往忽略了他还有半句话,“凡是合理的早晚会变成现实。”实际上,这句前后完整的哲言,恰恰可以诠释这家成功的企业和它的这位掌门人。

  “搞企业,一把手要有点哲学思想,还要有点历史的观点。哲学是聪明学,企业家除了要懂得行业管理,或者说懂得一门经济管理学之外,应多读点哲学,知道企业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有预见性。而不是人云亦云、一窝蜂式的盲从。”蒋卫平如是表示。

  “创新”辩证 “四不像”企业业绩爆发

  蒋卫平说话,“滴水不漏”。

  当然,这不是记者一般理解上的“口风严”,而是他说话面面俱到,很有哲学辩证法的味道。在记者接触的众多国企老总中,讲哲学的不在少数,但蒋卫平绝对是从骨子里就喜欢思考的老总之一。

  “我认为要搞企业,第一一把手要有点哲学思想,第二还要有点历史的观点。我觉得读书,你把自己放进去,把自己放进去,或者说带着问题去读,感受就很深。”蒋卫平兴之所至和记者聊起读书心得。

  辩证法最讲究正反两面,而面对金隅,似乎让你也有一种既简单,又复杂的感觉。

  金隅集团,既有房地产,又有水泥建材、家具制造厂,还有商贸物流互联网公司,乍一眼看上去,你很难界定面对的是一家什么样的企业。既不算传统制造业企业,又不完全算是房地产企业,更难说是一家商贸和互联网公司。

  但是,就是这家“四不像”企业,各个板块之间却千丝万缕有机相联更令人惊讶的是,这种化学组合爆发出的合力。

  “自2009年上市以来,金隅利润从4个亿,变为目前的40多亿,这说明金隅的体制创新是对的,当然随着体制创新,还有很多机制上的创新都得跟上。”蒋卫平说。

  经过20多年,金隅成功实现了“产业转型、结构转优、形象转变”,从一个单一生产传统建材产品的生产型企业,“蜕变”为包括水泥及预拌混凝土、新型建筑材料、房地产开发、物业管理与投资经营四大板块、主业与境内外上市的大型综合性现代化产业集团。2012年,金隅成为中国企业经济效益100强企业,集团资产近千亿元。

  长袖善舞资本之手推动管理革新

  与民企老板或张扬或尖锐的我行我素不同,国有企业的老总大都低调沉稳,当然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者也不在少数。但是,你绝不能小视他们。国企老板之中,绝对不乏藏龙卧虎之辈,即使如此,敢于在资本市场“挥舞”却也不多。而蒋卫平招手之间,游走于内地香港,足见其不一般。而这与他敦实的体形,温吞的言语,反差极大。

  然而,蒋卫平有时说话也相当犀利。

  “国进民退是”伪命题“,国有企业听党的话。至少在水泥企业中,停产的是国有企业,他们更有社会责任感。”蒋卫平说,停产导致损失是肯定的,正因为此,“民营企业才不会主动停。”

  时钟回拨,金隅集团的前身是1955年4月份成立的北京市建筑材料工业局,之后改制为北京建材集团,1996年11月北京建材集团总公司又改制为有限责任公司,2000年12月,公司更名为北京金隅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蒋卫平上任之后,2009年7月29日,金隅股份在港交所上市,融资总额68.46亿港币。而且,当年金隅香港上市还创下“九个第一”,如金融危机爆发后全球第一只发行上市的H股、金融危机爆发后第一家境外上市的内地国有企业……

  “所谓的创新,我理解一个是要传承,要有基础,是在历史的基础上传承,不是信口瞎说的。中国的创新,离不开中国的历史文化,科技创新离不开我们的科技基础,而金隅的创新,离不开他的历史,这个第一个是传承,第二个是扬弃,要有所进取。金隅的发展和创新,是不断的创新。”蒋卫平说。

  “今天的金隅,在不断创新发展中走来的,已经不是昨天的金隅了。”已经在金隅集团工作十几年的宣传部长刘新华也有这种感慨,他认为金隅的发展史是北京国企现代化进程的缩影。可以说金隅经历了国企转型发展的全过程。

  “从政府到企业、从一业独大到四业并举、从粗放发展到集约创新,面临复杂多变的市场大潮。”蒋卫平告诉记者,公司这些年来的发展,可以用四个字概括,那就是“创新转变”,通过不断转变适应环境、开拓市场、优化管理,走出一条特色发展道路。

  2011年3月,蒋卫平又带领金隅,以换股吸收合并太行水泥的创新方式,在上交所挂牌上市,成为2011年H股上市公司回归A股首家企业,由此也建立了境内外两个资本市场的融资渠道。

  “上市成功一方面为企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更为重要的是奠定了企业规范化、国际化管理的基石。”他说。

  2013年9月26日,金隅股份获得了中国银监会的批复,公司旗下的北京金隅财务有限公司开业,成为北京金隅集团首家金融企业,为金隅股份的金融板块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是全国建材行业第二家国有企业财务公司,北京市属第四家财务公司。金隅财务公司的成立,是金隅向现代金融服务业的又一个探索。记者了解到,2015年金隅集团将进一步拓展金融平台服务功能,加快产融结合。

  “在金融创新方面,我们会积极探索,但是我们绝不做不熟悉的产业。”蒋卫平告诉记者。

  灰绿之间水泥产业由夕阳变朝阳

  “目前中国经济”三期叠加“,传统企业要转型,那我们(金隅)怎么办?”蒋卫平反问记者,“水泥能吃吗?水泥好吃吗?”这突如其来的反问,一下子把记者都逗乐了。但是,细想下来,这个看似“可笑”的问题却是“大智若愚”的。

  众所周知,水泥行业作为资源依赖型行业,目前面临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残酷的价格战让企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面对原先传统的优势产业日益夕阳化,蒋卫平领导金隅通过“加减并用、技术创新、结构优化、循环发展”,加快绿色发展步伐,在传统产业中打造出朝阳板块。

  首都第二机场、首都机场T3航站楼、京沪高速铁路、北京地铁、南水北调……作为北京众多大型重点工程的水泥供应商,毋庸讳言,金隅是靠水泥起家的。水泥是金隅的“根”,是金隅的基础产业和重要支柱之一,现在依然是“老根新花”。

  在水泥扩大产能方面,依托金隅股份的资金平台优势,以类似《植物大战僵尸》中地震波式扩张,采取一系列兼并收购,已经形成京津冀晋吉豫“大十字”战略布局。截至目前,水泥产能已从发展之初的400万吨增加至5000万吨,在北京水泥市场已经占据60%以上的份额。

  体重之外,更要健康。如何拿捏企业的“质与量”,是蒋卫平的高明之处。

  “对于企业,”体重“和”健康“是辩证的关系。总体上讲,建材行业之前追求规模。孔尚任《桃花扇》里一句话:”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宴宾客。眼见他楼塌了。“这是很有哲理的,起高楼就是规模,宴宾客就是热闹,最后一定是楼塌了。”蒋卫平如是说。

  近几年来,金隅在总体规模扩张的同时,响应北京清洁空气计划,加大在京水泥企业的产能调整压减和转型发展力度,包括主动关停水泥厂,并将保留的水泥厂“变身”为环境净化器。

  “实际上我们不是停了两家,我们停了7家,还有两个砖瓦企业等,涉及职工职员1150人,而这些人都给予了妥善安置。”蒋卫平不平静地说,“企业转型不是空穴来风,也不是心血来潮,或者是赶时髦。对企业来说,是有阵痛的。就水泥行业来说,转型不是说说,还要真金白银地增加投入。”

  退二进三

  转型升级产业格局

  金隅从何处来,金隅又终究到何处去?

  “顺大势,谋小势。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这是蒋卫平常挂在嘴边上的一句话。蒋卫平是广西全县人。自古就有“广西狼兵雄于天下”之说。从他17岁参加工作起,到走上董事长岗位后的六年多的耕耘,对企业管理的理解更为深刻。

  “所谓”顺大势,谋小势“,作为企业怎么”顺势“,这实际上包含着”进“与”转“两层含义,其中”进“就是”升级“、”转“也不是简单地”退“,而是为了更好的发展。”

  蒋卫平酷爱读书写诗,常以诗言志。

  2008年底,在总结金隅30年改革发展历程的同时,结合半个多世纪几代金隅人的不懈追求和艰辛求索,蒋卫平用两句“凤尾格”的嵌字诗,对“金隅”进行巧妙地了诠释:

  53载风雨兼程,百炼不轻、从革不违,斯为真“金”。

  30年改革发展,博纳百川、守正出奇,雄居一“隅”。

  “蒋总的这首诗,细读下来,基本概括了金隅的成长史,接下来还会继续下去。”刘新华说。

  在做好水泥、新型建材等优势产业的同时,金隅加快了“退二进三”的步伐。依托建材制造业积累的优势,向房地产开发领域延伸,发挥纵向一体化的优势,形成独特的金隅发展模式。

  “金隅是北京开发最早、项目最多、体系最全的保障性住房开发企业。”蒋卫平对此比较欣慰。更让他得意的是,在2009年金融危机之际,房价有一轮大跌,很多民营房企“减产”、“停工”,而他却逆势“开工”,不但为北京增加了住房供应,还收获了楼市反弹的“大红包”。

  “当时,金隅搞房地产的同事都不理解,有抵触情绪,说”房子都卖不出去了,还盖什么盖呀“。”蒋卫平说。

  记者注意到,金隅搞房地产的方针,是“好水快流”,无论何时从不捂盘惜售,只赚应得的钱,这在房地产企业中可谓“实在人”。

  “所谓自有土地,就是”退二进三“,二产搬出去了之后,我们的国有企业会把国有土地资源使用发挥到恰至好处。政府提出来搞自住型商品房,比周边房价便宜30%,也恰恰给金隅房地产板板快以用武之地。”

  回顾金隅历史,“充分利用产业搬迁调整腾退后的土地,大力发展房地产开发业,并以房地产开发的良好收益反哺建材制造业”是其创新转型的非常重要一条经验。

  2014年,蒋卫平最为看重的就是“京津冀”协同发展。记者感觉到,在“京津冀”一体化的大背景之下,随着金隅旗下国宝级企业——天坛家具开始搬迁至河北大厂,金隅集团将在固定资产腾挪间收益巨大改革“红利”。

  蒋卫平告诉记者,作为北京传统工业类企业,金隅拥有大量工业用地,或达近万亩(含矿山),有相当数量可用作政府支持的自住型商品房,而企业本身也有动力将这些土地尽快开发。这种两项动力,在2015年有望推动金隅的房地产开发成为其新一年的全年亮点。

  另外,金隅共持有超过100万平米的高档物业,金隅还管理着超过600万平方米的多种类型的物业资源。投资和持有的物业均位于北京的黄金地段,具有较高的商业价值和升值潜力,这为企业发展提供大量稳定的现金流,仅2011年就实现收入7亿元。

  “金隅经过十多年的实践和探索,培养出一支高素质的现代化物业管理团队,这是金隅在现代物业服务业所铸造的核心竞争力。”蒋卫平如是说。

  曾经有人问我“金隅集团是干什么的?”蒋卫平说,金隅集团是“城市和家”的造就者。金隅水泥造就了高楼大厦、环路、地铁、桥梁、火车站、航空港;金隅房地产造就了大江南北的住宅社区;金隅新型建材造就了美丽的城市景观和舒适的家居生活;金隅物业投资造就了北京的一个个地标性建筑;金隅新北装(北京市建筑装饰设计公司),是“城市和家”环境艺术的创意与创造大师。

  而蒋卫平,正是一位“城市与家”究竟应该如何的思考者和建设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