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德复:“错峰”为产业结构调整提供新思路

来源: 来源: 数字水泥网整理 发布时间:2014年11月29日

 

 
    今天国家水泥协会召开水泥错峰会议是一个非常重要和务实的会议,是水泥行业改变传统经营方式、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典范。当前环境压力和产能过剩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两大难题,怎么解决这两个难题至今还没有一个好办法。今年22名政协委员提出的水泥错峰生产提案就是一个同时解决两个问题的一个创新;把产能过剩的不利因素变成调整企业生产时间、减轻阶段性环境压力的有利条件,是一个把环境和经济发展有机结合的科学举措。因此,我代表东三省水泥行业表示欢迎和支持。
 
    近几年雾霾越来越严重,今年入冬以来东北多个地区遭遇了历史上最严重的雾霾天气,干扰了人们的正常生活,成为社会焦点问题。尤其是水泥等高耗能产业收到的舆论压力更大,要求水泥行业冬季实行错峰生产的要求越来越强烈。
 
    所谓错峰生产,就是根据水泥产能严重过剩的实际,在采暖期开始,施工期结束时停止水泥孰料煅烧,与采暖用煤错开,减少集中排放,为环境让路。错峰生产不会影响全年水泥产量,只是把运转时间调整到对环境影响最小、成本最低的夏季生产,实行产销同步对接,减少库存和资金占用,同时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通过这次APEC会议可以看出,雾霾可治、能治,但是必须改变防止理念和政策措施,一是治霾不能靠天吃饭:现在在治霾上只是强调天气扩散条件,缺乏治理的主动性和持续性,这种只重视、不行动的现象非常普遍,也是环境越来越差的根本原因。二是治霾不能头痛治头脚痛医脚;雾霾是流动的,雾霾发生地不一定是产生地,要扩大冬季的减排区域和减排行业,建立常态化的冬季错峰生产机制,让那些冬季没有销路的产业都停下来为环境让路,要坚持大家读要做减法的治理理念。三是错峰生产必须是政府为主导,这次错峰生产的主要目的是减少冬季排放叠加,要解决的问题是环保问题,水泥产能过剩只是能够错峰的一个条件。因此,实不实行错峰生产,决不能等企业意见统一再进行,只要条件具备,行业就得服从社会需要,履行社会责任。在大气污染治理上政府态度要坚决,就像这次APEC会议一样,没有政府的主导,环境问题永远也解决不了。
 
    雾霾形成不是不是一朝一夕,在治理上也不可能立竿见影,最重要的是要有行动,如果全社会都能够像今天的会议一样,创新思维,真抓实干,在治霾上主动做减法,效果就越来越明显。尤其是不能哪个行业在治霾上积极主动,就把责任推到哪个行业上。这是对国家,对社会极不负责任的消极态度。
 
    现在,水泥行业已经具备错峰生产的条件。目前,东北地区共有孰料生产线115条(含在建),总产能1.4亿吨,2013年东北三省共生产水泥1.2亿吨,折合孰料0.78亿吨,水泥孰料过剩46%。其中辽宁省过剩49%吉林省44%,黑龙江43%。有近一半的生产能力闲置,为错峰生产提供了足够的产能储备,即使冬季停窑4—5个月,也不会改变水泥产能过剩的现状,更不会影响水泥供应。错峰生产可以把水泥产能过剩的坏事变成改善环境的好事,为产业结构调整提供新的思路。
 
    水泥协会是政府与企业、企业与企业的桥梁和纽带,,负有沟通、协调、引导的重要功能。因此,环境治理上,在错峰生产的组织协调上一定要负起责任,引导企业改变经营理念,增强环保意识,服从社会需求,主动执行错峰生产运行机制,为改善环境做出贡献。企业要在错峰期间搞好职工培训,和设备检修,稳定职工收入,错峰期间要停窑不停磨,保证市场供应。三省协会要分别建立监督机构和监督制度,加强日常检查,保证错峰到位,减排到位。
 
    从12月1日开始,东北和新疆两大区域同时实行水泥错峰减排,这是我国大气治理的一件大事和实事,必将成为全国的榜样。我们也倡议其他地区和其他行业,能够以环保大局为重,在产能过剩的情况下,雾霾高发期,主动实行错峰生产为改善我们共同的生存环境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