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泥:碳捕捉与利用技术2020年有望商业化

来源: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 发布时间:2014年11月18日

  西侧背靠着勇士山翠峰青嶂、东南面碧波荡漾的太平洋,海水被聚拢在一个人工港口中……沿着中国台湾花莲县秀林乡苏花公路驶入台北港的一片大型厂区前,如果不是看到褐黄色相间的菱形图腾般的高耸烟囱,绝想不到这是一家水泥厂的厂区周边环境。

  台湾水泥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台泥”)的和平水泥厂,就坐落在中国台湾东部密布自然保护区和生态公园的区域内。

  2001年,当台湾西部水泥厂东移时,在开矿不能扒山、生产不能扬尘的约束下,台泥公司投资700亿新台币(合人民币约170多亿)建设的和平厂项目,从开矿、生产布局、设备、排放把控到运输等方面,都成为水泥这一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节能环保标杆样本。该项目由年产560万吨水泥的水泥厂、年发电2×66万千瓦的发电厂和年吞吐量1708万吨的和平工业港组成,形成水泥、电力、环保协同循环利用。

  “这是全世界第一个把循环经济以及物流对于环境的影响,整合在一个水泥大工业区里面统一解决的唯一的专案。其他公司要么做这块,要么做那块,并没把它全部整在一起,这是一个突破。”台泥董事长辜成允表示,和平厂除了二氧化碳无法有效管控以外,其他的全部资源均可循环重新再利用。

  台泥作为中国台湾地区证券市场第一家股票公开发行上市的公司,水泥产量占中国台湾总产量的1/3以上,被称为“水泥巨猫”,也是中国台湾地区财经风云人物辜振甫及其家族的核心产业之一。当辜成允“接手”台泥后,如何可持续经营与发展更是成为其关注的主题词。

  台泥前瞻性的布局,使其得以在中国台湾应对环保要求的挑战。其产品以每年百万吨的销量消往欧美、东南亚等国际市场。(2013年中国台湾地区8.5百万吨销售量、大陆地区45.5百万吨销售量)

  辜成允对于水泥的环保追求也达到了极致:2013年6月,台泥与台湾工业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工研院”)合作,开发碳捕捉与利用技术CCSU(即Carbon Capture,Utilization and Storage),并有望于2020年达到商业化应用。

  目前,台泥也在布局大陆市场,已在广东、广西、江苏、辽宁、贵州、四川、重庆、云南等地建有水泥项目。

  在大陆水泥市场产能过剩、整体经济增速放缓与环保排放标准不断提高的背景下,如何进一步进军大陆市场考量着台泥的应对之举。同时,台泥还要面对大陆碳排放的新形势,即中国大陆在7个省市开展了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其中,台泥广东和重庆的工厂被分别纳入广东和重庆碳交易的“管控”企业名单中。

  对此,辜成允和台泥相信凭借台湾的成熟经验,“环保是责任,不是成本,更是商机。”而有些台泥想涉足的环保产业,如有效利用资源的水泥厂、电厂合一项目、水泥协同垃圾处理项目等,还有待政策层面进一步完善。

  “三位一体”的发展模式

  环保投入追求长期平均成本降低。

  驱车沿着花莲县勇士山的盘山公路往山顶开,道路两边万木吐翠,犹如到了自然风景区。但十分钟后,看到标有“台泥和平石矿”的山洞门口时,才能看出这座山竟然是和平厂的水泥原料石矿的矿山。

  台泥位于花莲的和平厂,开“水泥、发电、环保,三位一体,资源互补”方式之先河,一直成为中国台湾水泥行业的标杆。其中,“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还包括源头采矿环节。

  与一般在“半山上凿洞裸露”开采矿石不同,和平厂的开采使用的是竖井,即台泥在和平矿区山上,安装了三套竖井开采系统,矿石采出后,就从山顶直落到山底部,再直接由输送带运送到厂区内,整体开采流程无裸露且不需要卡车运输。这三个竖井共投入新台币37.5亿,年产能达1500万吨,是世界上最大的竖井开采运输系统。

  而和平厂的产业和流通布局的三大特色,使之成为水泥行业资源有效利用的样本,即一是环保永续整合性规划,紧邻港口,煤炭水泥输送距离最短,对环境冲击极微;二是发电厂水泥厂相辅相成,电厂排烟脱硫系统所需之石灰石粉由水泥厂直接供应,排烟脱硫系统所产生之石膏直接送到水泥厂作为水泥生产之配料,收尘器所收集之煤灰亦送水泥厂资源再利用;三是废弃物回收率达99%以上,电厂且无灰塘设置。

  也就是说,除了配备的港口交通污染较少、废弃物回收率高之外,水泥生产与发电的协同效应,是和平厂在建厂布局上就达到资源循环利用的明显特征。

  事实上,台泥一直试图在大陆复制其和平厂的生产模式。而对于注重环保是否会增加成本与消弱价格竞争力?台泥有着自己的判断。

  “我们在广东英德矿山,大巴也可以直接上去的。规划时,初期投入的成本是比较高,但是长期下来的成本实际上是降低的。”台泥集团副总经理吕克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称,英德厂的水泥成本从以前每吨170-180元到目前已经降到130元之下。

  “一开始是比同业高,每吨大致要高15-20元。”辜成允表示,一般水泥业者都是从最近或最易也是成本最低的石灰石开始开采,但是对台泥来讲,要追求三十年平均成本最低,而不是当前最低。另外有些水泥厂在采掘操作上不规范,浪费资源。而台泥采取的开采方式,只要做到一定规模量,长期来看成本并不高。

  水泥协同垃圾处理配套政策待解

  补贴付费方式不同导致地方政府对垃圾处理的倾向性选择。

  尽管水泥行业面临着产能过剩等竞争与环保要求不断提升的压力,但台泥相信凭借其台湾地区的经验,能够复制其环保、循环经济规划与布局。不过,在具体实践中,台泥依然面临着一些挑战。

  如2004年时,台泥与香港中华电力集团签订评估意向书,将斥资上百亿新台币,在台泥投资的广东英德水泥厂附近,投资设立火力发电厂。但后来该计划搁浅。

  “广东英德建厂批地时,连电厂的地也都批了,想完全复制和平厂。但是电厂批属于中央,地方没有办法批电厂,我们就没有办法这样做了。”辜成允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现在希望在英德厂做“水泥协同垃圾处理”。

  由于水泥生产的独特生产工艺(碱性气分、1000℃以上的高温)为处理城市生活垃圾提供了优良的条件,水泥窑几乎可将垃圾彻底“吃”干净。由于水泥窑的负压及全封闭特点,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气体不断被吸入回转窑,在高温下彻底消解,垃圾废液可在窑底用高压打入窑内,高温处理掉。在垃圾处理的同时,水泥窑垃圾处理还可为水泥厂提供原料及燃料。

  国外利用水泥窑协同处置生活垃圾已有近30年历史,技术已成熟,处理系统稳定。挪威甚至规定城市垃圾全部运用水泥窑协同处理方式消纳。在大陆,金隅集团、海螺水泥、中材集团、淄博鲁中水泥甚至新疆天山水泥均有此项规划或落地项目。

  显然,这样兼具环保特性的产业,是台泥这样的水泥企业希望去发展的方向。

  “我们一开始就是把重庆定为做生活垃圾跟水泥协同处理的一个试点。”辜成允表示,台泥在重庆建立的水泥厂的规划时,就打算做协同垃圾处理,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并未得到地方政府的支持。

  “一般大陆地方政府比较偏向于做垃圾发电厂,而不喜欢用水泥厂来协同处理。”一位垃圾处理业内人士分析称,因为垃圾发电是由电价补贴,也就是电网补贴。但是如果是用水泥厂协同处理,地方财政就得出钱补贴,这对地方财政是个不小的压力。

  不过,据辜成允透露,目前台泥重庆厂的垃圾协同处理方案,又重新获得了地方政府的关注与认可,计划有望启动。

  碳交易背后的碳捕捉

  突破了过去碳捕捉成本的门槛。

  作为中国台湾地区与大陆水泥市场中举足轻重的企业,台泥对可持续发展的关注,反映了两岸对环境保护日益重视的时代要求。而在大陆市场上,从2013年开始,和台泥一样的水泥行业也面临着新形势。

  “广东英德和龙山的厂,去年共交了约2000万人民币,重庆厂在2015年才需要购买碳配额。”台泥集团副总经理吕克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广东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的具体做法是,预估全年的碳排放量,政府先给97%的无偿配额,3%需要购买配额,因此台泥广东两个厂按每吨60元购买,总共花费了两千万。对于今年履约期的情况,吕克甫表示,“今年我们有节能的做法,政府给我的97%的量,我们不用再买。把能耗降下来,自然需要缴的碳排放量费用就少了。”

  “未来如果你没有办法节能减排,或捕捉二氧化碳,基本上你是要买碳权的,不然无法生产。”作为台泥集团的掌门人,辜成允反复强调CCSU的环保意义。同时,作为一家上市公司,CCSU不是实验室的科研秀,而是要进行产业化、商业化的业务板块。

  据悉,台泥与工研院共同开发了含有独家技术的“钙回路捕获二氧化碳技术”。这一合作模式充分结合了钙循环捕获技术与水泥业生产流程,能够实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益,是最能创造二氧化碳捕获效益的商业模式。

  该试验厂于2013年6月完工并正式运营,捕获效率可达90%以上,一举超越西班牙CSIC以及德国Darmstadt大学的试验厂,成为同类型技术全球最大规模的钙回路试验厂。

  “虽然二氧化碳捕捉工艺已经好几十年,但是没有人去真正想把它落实,台泥觉得在‘永续地球、永续经营’这个核心价值里,二氧化碳这块不能少,所以我们毅然决然地投入研究。这次也很高兴地获得2014年美国R&D杂志全球百大科研奖。”辜成允称。美国R&D全球百大科研奖被称之为发明界的奥斯卡,获奖的技术不仅代表着一个前沿的科技,更将影响未来人类生活和便利。

  事实上,CCSU技术已相对成熟,大陆与国际社会上均有企业进行过实验探索。对此,辜成允解释称,“这次得奖的原因倒不是它本身工艺或技术有什么重大突破,但是把它发展成为一个能够做实验工厂的工艺,这是首例。第二个得奖的重要原因是,台泥与工研院能有效地把碳捕捉的成本从原来100-120美元/吨的水平降到60美元以下。”

  从业内人士看,如果要做成一个完全合乎经济效益的碳捕捉,而且大量地应用,碳捕捉的成本需要低于20美元。

  “我们第二期的合作也已经开始,通过第二期的合作,我们希望能够把成本有效地降低到30美元以下。所以这个技术得奖的原因就是突破了过去碳捕捉成本的门槛,而且也已对下一个时代的新工艺做出了预计与承诺。”辜成允表示。

  CCSU技术除了捕捉,封存与利用更是难点。台泥与工研院的此项目也有完整的研发思路,即“生物固碳法”开发。台泥集团称,该CCSU技术将在2020年商业化。

  “基本上那个时候不仅仅是有东西卖,而且我们会提供碳捕捉与利用方面的工艺和服务。”辜成允称,其实这样的环保研发也是一个产业商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