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乐章:东施效颦
2003年下半年,浙江水泥价格开始急剧上升,从每吨240元左右,一路上升到400元以上,且供不应求,水泥工业的利润率大大高于当时社会平均利润率。当年全省已有30多条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建成投产,在建和已经批准立项的项目也有30个左右,此外要求立项建设的水泥项目蜂拥而至,如何解决好水泥企业投资的积极性和浙江水泥市场容量有限的矛盾问题,现实地摆在了政府主管部门面前。
为此,浙江省经贸委于2003年3月28日,召开了历史上第一次全省水泥工业大会,全省几乎所有水泥企业都参加了会议。会上作出了两项决定,一是对“十五”水泥发展规划进行了调整,将“十五”末全省新型干法水泥比例从原来制定的15%提高到70%,将原来在2020年前实现浙江水泥工业现代化的目标提前到2010年;二是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鼓励浙江水泥企业到省外投资发展新型干法水泥。从2003年下半年开始,浙江省一批水泥企业开始逐步到全国各省建设新型干法水泥工艺生产线,一般走出去的水泥企业在省内已经建设一条或两条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已基本掌握了新型干法水泥工艺的生产技术,也具备了一定的生产经验。因此,在省外建设的规模一般都是在日产2000吨以上的生产线。在省外发展新型干法水泥受到了当地政府部门的支持和欢迎。
在浙江走出去发展的众多水泥企业中,有一家企业选择的地点尤为引人注目。
他们选择在安徽省铜陵市拟分两期建设一个年产700万吨熟料生产企业。铜陵市具有丰富的石灰石优质资源,兼有优越的水运条件——紧靠长江黄金水道,因此市场辐射面宽广,是一个十分理想的熟料生产基地。当时铜陵已成为国内最大水泥企业海螺集团的核心生产基地,建有两条目产5000吨熟料生产线,并正在建设两条世界上单线规模最大的日产1万吨生产线,可形成1000万吨以上的熟料生产能力。投资者是浙江省诸暨市的一家民营水泥企业,这家企业在2000年以前只有4条机立窑生产线,2000年~2003年,在承诺淘汰机立窑基础上接连建设了一条日产1300吨生产线和一条2500吨生产线。
从企业的实力看,并没有太大的优势,但该企业联合当地几家行业外的企业共同来到铜陵投资建厂。他们在海螺铜陵水泥公司旁边建设水泥熟料生产基地,引起了很多业内人士的议论。有赞赏的,认为该企业有眼光、有魄力,不畏强手,敢于挑战;有担心的,认为一个产量只有100多万吨水泥企业与规模几千万吨企业较量,前景不容乐观;也有嗤之以鼻的。
最典型的论点之一是行业内某水泥专家撰文指出,浙江民营水泥企业缺少发展战略,盲目跟风,到海螺铜陵水泥公司旁边建厂是一种典型的“东施效颦”行为。虽然项目开工不久,国家开始对水泥工业实行宏观调控政策,银根紧缩,项目建设资金筹措难度大大增加,很多人都为他们的项目能否坚持下去捏了一把汗,但是这家企业还是咬紧牙关,在当地政府和金融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使第一期两条目产5000吨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产线分别在2005年和2006年顺利建成投产,产品不但销往沿海省份,还远销欧洲,企业效益十分显著。
“十五”期间,据不完全统计,浙江省到省外投资新型干法水泥企业有几十家之多,涉足全国26个省市区,投资额超过150亿元。形成的新型干法水泥生产规模达到5000万吨。有些走出去的企业已经成为当地龙头企业,在为当地水泥结构调整做出贡献的同时,也为我国水泥工业结构调整做出了积极的贡献。这些从浙江走出去的水泥企业中,已有5家企业进入国内50强水泥企业,当然这其中也包括了被某专家称为“东施效颦”的那家企业(浙江省经贸委建材冶金煤炭行业管理办公室主任丛培江)
来源:中国建材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