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记者 龚雯 杜海涛
外资并购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但也有人问:外资并购会不会因股权转换而失控?有没有造成市场垄断?是不是影响到产业安全、国家经济安全?对这些问题,应理性对待,冷静分析,实事求是。
股权转换是否影响中方控制力
并购的一大特点,是投资用于获得被并购企业的全部或部分股权。并购会使股权相对集中到外方手里,这就涉及中方对产业和国民经济的控制力。
商务部研究院跨国公司研究中心主任王志乐说,在全球化时代,中外企业股权相互融合的程度越来越深。这几年,中国企业海外上市迅速发展,中央国有企业纷纷在国际资本市场吸纳了大量外资,比如,在境外上市的中石油股份的10%、中石化股份的20%、中移动股份的25%、中海油股份的33.59%、中国建行股份的25.75%都是外资,其中不少是海外战略投资者的股份。国有企业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纯粹”的国有企业,在走向世界的征程里,国企与外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势在必然。而且,我们坚持国有企业控制国民经济命脉,但并不等于要求所有行业、企业都是国有,对单个企业的控股也不等于获得了对全行业和整个经济的控制力。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加入WTO后,实施双向开放。在外资并购投资不断增加的同时,我国对外投资也直线上升。2005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净额近123亿美元,有一半是通过并购实现的。近十几年来中国累计在海外投资逾517亿美元,许多企业计划未来5年加大对外投资。据权威部门保守估算,“十一五”我国累计对外投资有望超过800亿美元,成为全球重要的对外投资母国,中国企业去海外并购的机会还将更多。
这给我们以启发:面对全球化,面对市场经济,股权、资本、所有权是流动的。王志乐说,不能简单地以为被人收购就是坏事,你今天收购我,我明天也可收购你;你在国内收购我,我也可在国外收购你。外资并购仅仅是中国企业国际化的一个阶段,要学会在相互渗透的前提下参与全球竞争、参与跨国并购,把挑战转化为机遇,不应拿过去封闭的思维定势考量现在新的企业竞争态势。只要应对得当,股权等问题并不会动摇中方控制力的根基。
市场份额大是否等于垄断
外资大量并购,会使外资企业市场占有率提高,导致“一企独大”的行业垄断。这种风险确实存在,但也要具体分析,积极应对。
判定外资在并购后是否形成垄断,先要搞清楚什么是垄断。严格地讲,垄断是指单个企业运用其市场优势地位来限制竞争的一种行为。这至少说明两点:市场份额大,是垄断的条件,但不等于垄断;反垄断,反的是单个企业,并非某一类市场竞争主体。就是说,即使某一行业外资总体市场集中度较高,但不意味着该行业已被外资所垄断,而且外资企业之间本身也有竞争,最典型的如碳酸饮料,可口可乐与百事可乐占据市场的大半江山,但两家始终拼得不可开交。
疲软多年的水泥行业是外资并购大热门。中国建材工业规划研究院院长刘长发说,从供求看,我国水泥年生产能力10亿吨,任何单独一家外资企业或机构都无法“通吃”,不会影响行业整体。从价格看,外资所掌控的我国水泥产量不超过总量的5%,在全国范围发生价格垄断几乎不可能。或许,在某一时段、某一区域会产生类似垄断的苗头,但政府可以通过经济、行政、法律手段来监管调控。
在服务业,外资也未形成垄断。商业零售的外资占比不到5%,远未达到预期的开放程度。而像最敏感的银行、保险、证券领域,外资所占比重低到可以忽略不计。以银行业并购为例,多家正在集中进行股改的银行陆续吸收了较多的海外战略投资,但外方股份与国有股比例相去甚远,且外方多是单兵作战,难成气候。
王志乐认为,现在还没有一个国内行业真正被外资企业垄断。首先,不应把一个行业所有外资企业加在一起来作判断。其次,少数行业确有某家外资企业市场份额较高,但尚未出现该企业利用其市场优势限制竞争的情况。垄断风险是存在,但要靠反垄断法等来规避,哪家企业有垄断行为或倾向,就依法整治这家企业。
外资并购是否威胁经济安全
说到经济安全问题,王志乐认为,不能把经济安全与经济健康混为一谈。国家经济安全是相对外来威胁而言的,倘若不涉及此,仅仅是内部经济运行的事,就应归为经济体制或运行机制是否健康的问题,不能把不同所有制企业之间的竞争、并购包括市场垄断等统统上升为国家经济安全问题。
外资并购是企业之间的商业行为,从现有并购案例看,不管国内企业是被甲公司收购还是被乙公司兼并,即便由外资控股,最终也是变成中国的外资企业,是中国企业群体的一分子,它的运行受中国法律规范和中国政府管理。在并购中,如外资企业构成了行业垄断,那么这是市场经济秩序问题,或者说是经济健康问题,不是经济安全、产业安全问题。
目前绝大多数并购案发生在一般竞争性领域,这些行业并不触及国民经济命脉。拿SEB收购苏泊尔来说,小小的“一口锅”无碍国计民生大局。至于国民经济的重点产业或战略性产业如石油、铁路、石化、运输、煤炭等,依然控制在国企手中,有外资影子的钢铁、水泥、电力、机械、冶金等行业,外资的比例也都很低。
一个国家的腾飞通常伴随着一大批世界级企业的涌现,迅速崛起的中国企业群体令人刮目相看,其竞争力的上升是国家经济安全度上升的关键。采访中,不少人提出,国企、民企、外企的公平竞争与合作,最有利于企业进步和产业升级,也最有利于经济安全。外企竞争的压力、民企竞争的挤力,往往是国企杀出重围、固本强身的动力。我们在调整政策时应统筹考虑,找好各类企业利益的平衡点,当然也包括解决对外资过度优惠、超国民待遇等问题,从而真正保障好国家经济安全和产业安全。
《人民日报》 (2006-11-15 第0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