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缺乏对手的较量

来源: 发布时间:2006年11月08日

  中国三大水泥企业之一的华新水泥与世界第二大水泥企业Holcim合作之事,日前已经获得国家商务部的批准。再经中国证监会核准及豁免要约收购义务,Holcim即可入主华新水泥。

  10月2日,世界第四大水泥企业德国海德堡集团与辽宁工源水泥集团签订了收购其80%股权的协议。

  10月10日,世界建材巨头爱尔兰CRH宣布,已与黑龙江小岭水泥厂初步达成收购协议。

  10月16日,CRH与亚泰集团签署合作意向书,拟收购后者所属全部水泥企业26%的股权,并在3年之后拥有进一步增持股权至49%的选择权。

  同一天,世界第九大水泥企业葡萄牙西姆泊公司宣布,该公司通过控股子公司西姆泊诚通水泥公司,以210万欧元收购了山东榴园水泥有限公司60%股份。

  一个月之内,海外资本在中国水泥业连下5城。

  外资并购,这已经在国内水泥业界成为一种现象,在最近一个月国内水泥行业多起重大并购重组案中,但凡海外资本身影闪现,它们都没有给对手留下太多的机会。

  目前中国水泥产量已占全世界的45%,跨国水泥企业若想主宰世界水泥市场就必然要进入中国;受能源价格上升影响,水泥生产成本提高,而中国水泥产品的生产成本和建设成本都是全球最低的,利润空间非常可观。对于海外资本来说,投资中国水泥产业恰逢其时,而且这是一场缺乏对手的较量。

  观察这几起并购案,我们不难看出,这些国内水泥企业要么是资金突然困难的优秀企业,要么是改制中的地方国有大型企业。海外资本为什么看中这些企业?这些企业为什么愿意接受海外资本?

  即使是规模很大、实力雄厚的优质企业,有时也会缺“救命钱”。在宏观经济环境发生大的变化时,或者因决策失误,大企业也会突然陷于现金断流的境地。此前,国内水泥市场低迷,由于国家对行业实行宏观调控,水泥企业大部分新项目投资得不到批准。在一次“水泥行业外商投资与并购研讨会”上,华新水泥副总裁柯友良就承认,华新近几年由于发展的需要,借贷资金较大,资产负债率一直居高不下,超出了银行贷款警戒线。

  国内金融机构不愿贷款,股市无法随时增发融资,境内资本运作乏术。这些缺乏资金的大型企业在困难时期什么都难以指望。而海外资本能够调动的资金巨大,他们的理念更国际化,他们对行业研究更深入,他们的操作程序更严谨。在此条件下,因为扩张步伐太快,陷入资金困境,这些大型企业只能求助于海外资本,以谋求在国内的地位。

  海外资本大行其道,也透视出本土金融环境与境内资本的某种缺失。

  一个月来发生的多个并购案涉及企业都是在外资和国内龙头企业涉足不多的相对封闭市场。比起拉法基、台泥、嘉新水泥等外资水泥巨头,海德堡、CRH和西姆泊等进入中国市场较晚,他们避开先进入者正在经营的热点市场如华南、西南等。水泥行业一个月以来的多起并购之后,海外资本在西南、华南、华中、东北水泥区域市场都先后完成了布局。

  进入中国水泥业的海外资本可分为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如果说摩根士丹利等金融资本是要在中国水泥业把握时机狠赚一笔、全身而退的话,Hol-cim、CRH等产业资本的进入则有可能形成区域市场的垄断,有很强的价格控制能力,之前拉法基在西南市场就已具备定价权。

  海外资本最近一段时间频频出手,已引起国内水泥行业高度关注。

  国家发改委于10月17日发布的《水泥工业产业发展政策》明确规定,国外产业资本、金融资本对国内水泥上市公司的股权收购,超过1亿美元(或等值人民币)以上的并购协议,须经国家投资主管部门批准后方可生效。

  同时,《水泥工业产业发展政策》与《水泥工业发展专项规划》也明确要培育优势大水泥集团,支持他们发展。有消息透露,国家重点支持水泥企业名单已上报国家发改委,目前正待发改委各部门会签。分析人士指出,这个名单一旦公布,金融机构将据此投放贷款,支持优势企业做大做强,从而使龙头企业的融资条件大为好转,这些企业再“委身”外资以获扩张所需资金的情况将不大可能出现。

  但河南、湖南等省份缺乏大型的水泥集团,本地企业普遍规模不大,水泥市场行情看好。尽管现在还少有海外资本光顾,有人士认为,未来两年这类地区将成为并购的热点。

  蒙牛与境外投资基金的合作是一个海外资本进入我国的典型案例。海外基金虽然成就了蒙牛的奇迹崛起,但也被视为“魔鬼协议”。海外投资者的条件苛刻,在这头猛牛身上获利甚丰。但在当时的情况下,除了海外基金,谁会给刚从乳业老大伊利出走,急需扬眉吐气、尽快做大的老牛投资?当年谁有胆量和实力给他急需的投资?只有海外基金能够帮助老牛。

  我们应该责怪摩根赚多了吗?应该指责蒙牛卖贱了吗?说到头来,还是国内的资本市场没能满足企业成长对资金的需求。(王庆功)

来源:中国建材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