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资讯中心>行业
  • 暂无资料

坚决贯彻中央指示,与行业协会一起遏制新增产能,化解产能过剩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胡祖才会见中国建材联合会会长乔龙德时表示

更新日期: 2013年12月04日 来源: 中国建材报 【字体:

    11月26日,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会长乔龙德前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就贯彻国务院【2013】41号文件精神,遏制新增产能和化解产能过剩与副主任胡祖才进行汇报与商谈。

    乔龙德首先感谢国家发展改革委一直以来对中国建材联合会工作的指导和帮助。特别是胡祖才副主任今年5月专门就化解产能过剩到中国建材联合会调研,对行业协会的工作给予了诸多肯定,特别提到了在《国务院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中还采纳了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的有关政策建议。今天专程回访,向国家发展改革委汇报中国建材联合会在化解水泥和平板玻璃产业产能过剩方面采取了“六个一批”化解过剩产能的工作措施,希望在遏制新增产能、化解产能过剩和推动行业转型升级方面得到国家发展改革委更多的指导与支持。

    胡祖才对中国建材联合会在化解水泥和平板玻璃产业产能过剩方面所做的一系列工作表示感谢,并充分肯定了中国建材联合会在引领行业发展、推进行业自律和产业结构调整方面所做的工作。胡祖才进一步指出:第一,化解产能过剩是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的重点工作。国家发展改革委将坚决贯彻中央指示,落实国务院【2013】41号文件精神。一方面按照国家简政放权的统一部署,国家发展改革委将逐步放开项目审批,由作为市场经济主体的企业自主决策并承担投资风险。另一方面国家发展改革委将注重运用市场机制,通过税收补贴、差别电价等经济手段和规范市场竞争行为等法律手段,促进市场健康发展,推进化解产能过剩。

    第二,当前最重要的工作就是遏制新增产能。国家发展改革委将广泛听取企业和社会各方面对新增产能的举报。对违规新建的产能项目坚决予以行政公开、媒体曝光和立即制止,并将在纪检监察层面严肃追究违规批准新增产能的有关地方政府和有关方面的责任。现在再新增的产能建设项目肯定是违规的。一定要在萌芽状态下遏制新增产能,打破产能过剩给经济发展带来的恶性循环。希望行业协会一道共同监控新增产能,制止产能过剩行业的重复建设。

    第三,在推进行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要提升技术装备水平和节能减排标准,加大对落后产能的淘汰力度。希望行业协会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从行业角度,中立、专业、翔实地提供有关行业现有技术装备水平、能耗排放情况和有关基础数据,为政府制定新的产业政策提供基础性资料。针对行业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重新定义“落后产能”。明确分类标准,并进一步提出分类施策建议,向政府建议哪些应该鼓励扶持,哪些应该改造提升,哪些应该坚决淘汰,为化解产能过剩提供政策法规依据。

    乔龙德进一步表示,化解产能过剩是一项系统工程,中国建材联合会在坚决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精神要求的同时,结合水泥和平板玻璃产业发展实际,在国家明确的“四个一批”(消化一批、转移一批、整合一批、淘汰一批)的基础上又增加“两个一批”(针对违规新建的产能项目坚决“遏制一批”;通过研发创新和技术改造“提升一批”)。大力组织推进“第二代新型干法水泥技术装备”和“第二代中国浮法玻璃技术装备”的研发创新工作,通过技术创新为产业转型升级开路,为优化存量、提高资源能源效率提供技术支撑。另一方面,中国建材联合会注重推进行业节能减排。一方面专门成立了“中国建材联合会节能减排分会”,打造建材行业节能减排服务平台,为开展节能减排工作提供组织保障和资源平台。另一方面组织编制了《建材行业加快与推进节能减排的实施方案》并在全行业开展宣贯学习。提出了要集技术、标准、政策和体制机制于一体,形成节能减排工作独立的产业链,使行业节能减排工作从技术工艺的创新研发到装备设施的改进提升,从政策资金的支持到标准的创新提升,从规划指标的确定到标准规范的执行、认证、评估、监管、处罚,形成一个专业的、规范的、完整的综合系统。同时也研究制定了建材行业企业兼并重组实施意见,以进一步加快产业组织结构调整,从而在总体上提高行业整体素质。

    最后,胡祖才对中国建材联合会目前开展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并进一步说,化解产能过剩还有很多实际问题、政策问题需要研究,希望中国建材联合会在提高建材产业环保要求、提升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和推出产业政策等方面多做系统研究。国家发展改革委愿意更好地与行业协会开展联手合作。

更多
数字水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数字水泥网”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尽快来电或来函联系。